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读《庄子》:“广寓言”与林野写作风貌 (2)

2010-02-25 16:02
来源:《文学遗产》 作者:杨义
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一种手艺,而是把解牛过程写成莫不中音的古乐古舞。它并不满足于技,而是好道进乎(过于)技,运刀于牛体筋脉骨节之间,依天理行

  
  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一种手艺,而是把解牛过程写成“莫不中音”的古乐古舞。它并不满足于技,而是好道进乎(过于)技,运刀于牛体筋脉骨节之间,依天理行止,讲究神遇而游刃有余。它阐明养生须顺乎自然,道技兼修于神遇之间,使生命虽然经历“解牛千数”的磨炼,却依然保持着“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的光亮和新鲜。如此说理,语意双关,以绝招诠释绝境,令人欣然倾慕。由于采用寓言表达方式,庖丁解牛故事的意义已不限于养生,而对于顺乎自然,修练技艺绝境,以及在各个领域谈论道与技的辩证关系,均具有普适性,足以诠释庄子所谓“以寓言为广”的本义。
  
  “广寓言”是庄子独创的寓言方式,正因其广,故能融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趣味。庄子寓言之广,不仅施诸外物外人,而且施诸己身己友。寓言而至于物我兼施,就可以称为“寓言癖”.庄子送葬,经过惠施的墓,环顾跟从的人说出上述“匠石运斤”的寓言,叹息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31]惠施是宋人出仕于魏,学识渊博,“其书五车”,属于战国善辩的名家。据《庄子》记载,他曾经质疑庄子学说“大而无用”,质疑庄子“人故无情”的观点,质疑庄子能知濠上鱼乐的感受方式,庄子也嘲讽惠施以梁相的位置对自己作“腐鼠之吓”的行为。但是庄、惠之辩,乃是君子之辩,辩时是对手,辩后是朋友,《庄子·天下》篇评述诸家学说,于“惠施多方”尤详,过惠施墓竟有旗鼓相当的好对手旷世难再求之叹。因此《淮南子·修务训》把庄、惠视为知音之交:“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庄子在《逍遥游》、《德充符》、《秋水》诸篇与惠施辩说成寓言,在《徐无鬼篇》又向惠施致哀悼而用寓言,可知寓言,已深深地嵌入他的人性体认之深处,广及他体物、交友、悟道的方方面面了。
  
  应该看到,“因理生事,托事言理,事理蕴道”的广寓言方式,是根源于庄子对道的认知的。在老子“道生万物”的本根性思考的基础上,庄子强化了“道通万物”的周遍性认知,即所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天道》)。这就引出了庄子那段着名的关于“道无所不在”的思辩:“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知北游》)如此论道的精神指向很值得注意,它是眼光向下的,不是以道论证庙堂的合理性,而是以道论证万物存在的自然性,在道的面前,万物是平等的,正因为能够看到道无所不在的真相,庄子下笔,便无所不驱,自然成为意到笔到的“广寓言”了。

(责任编辑:陌上草)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