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九):得道多助的国际战争

2009-08-05 12:5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篇章。

1941年,风云突变。

中国军民历经四年半的独立抗战,使日军深陷广袤的中国腹地,不仅迟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同时也为北边的苏联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毛泽东在三年前就预见到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从此,国际阵营中正反两方,以美英中苏为首的反法西斯阵线,和以德日意法西斯联盟的大较量,正式拉开帷幕。

2004年夏天,11位美国老兵应云南省政府邀请,回到阔别60年的昆明。他们都是美国退役空军飞行员。迪克·罗西、克利福德·隆、乔治·塞勒、杰·温雅德……这些名字曾经跟这个城市紧紧联结在一起。60年过去了,车窗外的街景,早已不是他们初次看到的昆明。

这才是他们第一次所看到的昆明。

1941年12月17日,当迪克·罗西和他的战友们刚刚踏上这片土地,就亲眼目睹了日军对昆明的这次空袭。从1938年9月开始,历经整整3年无数次的轰炸,这个城市早已变得千疮百孔。

日军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轰炸昆明呢?

这是日本海军当年驻越南的航空基地。自1940年进占越南切断滇越铁路之后,日军的炸弹就对准了中国最后一条对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作为这条公路起点的昆明,更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而这时的中国空军由于得不到补充,几乎已经消耗殆尽。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完全处于日军的掌握之中。

时间仅仅过去了3天, 1941年12月20日,天气晴朗,警报长鸣。

日军飞行员驾驶10架轰炸机,又一次飞临昆明。在1500米高空,投弹手像往常一样悠闲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目标。突然,日军飞行员发现,前方出现了十几架美制P-40战斗机,这些飞机的机头清一色地画着鲨鱼形象,尖利的牙齿清晰可见。

这些飞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还没等日军飞行员醒过神来,一场空战已经开始。

这次战斗持续不到半个小时。10架日机被当场击落6架,逃跑中的3架也在途中坠毁,只有一架侥幸逃脱。

整个昆明沸腾了。人们抬着日机的残骸奔走相告:昆明的天空有了保护神。迪克·罗西和他的战友们成了英雄。这个名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的航空队从此也获得了“飞虎队”的美称。

而此时,他们的指挥官却悄悄离开人群,独自靠着战机,满眼泪花。为了这一天,他已经整整等待了4年,孤独了4年。

克耐尔·李·陈纳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退伍老兵,有20年的飞行经历,是一只飞掉了羽毛的老鹰。

4年前,1937年6月,应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邀请,陈纳德匆匆来到上海,开始对中国空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由于感到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这一年,中国仅用于飞机采购的经费就多达2000万美元。

然而,不到1个月后,全国抗战就爆发了,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快。陈纳德正式参与了中国空军的作战指挥。

全国抗战爆发的时候,中国空军的力量非常弱。当时,我们能够用于战斗的飞机也就是100架左右,能够起飞迎敌的就更少。但是,日本就要比我们强大得多。

虽然凭借顽强的斗志,抗战初期的中国空军取得八一四等空战的胜利,但3个多月的消耗,到南京沦陷时,中国空军几乎已经拼光了。

1937年底,陈纳德随国民政府来到武汉。这个时期的陈纳德,内心是阴郁的。一方面,由于日本的抗议,对中日战争持中立主义态度的美国政府一再要求他离开中国,另一方面,日军从年初开始就对中国这个战时中心实施频繁的无差别轰炸。

在滚滚浓烟中,陈纳德毅然选择留了下来。他在一次轰炸后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道:请相信我,他们威风不了多久。

同样的时刻,在汉口的这幢楼房里,几十双眼睛也时刻关注着武汉的天空。

这是美国圣公会主教鲁兹的故居。1938年夏天,40多位西方记者聚集在这里。这个顶层的阁楼是他们目击日军轰炸最常用的地方。

跟陈纳德一样,这些西方记者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所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受到中国政府的特殊邀请,很多人是因为看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才来到这里的。

到底是怎样的机缘促成了斯诺写这本书呢?

周苏菲是1939年在延安认识美国医生马海德的。他们不久之后就结为夫妻。直到今天,周苏菲还对丈夫去延安的经历记忆犹新。

1936年的5月份,中国共产党在保安就发了一个电报给宋庆龄,希望让她约请两个人,一个是新闻记者,一个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医生。

这时的宋庆龄远在上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此时给她发了这样一个电报呢?

到达陕北之后,中共中央的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变,就是开始进行抗战的准备。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身不是说只是一个党内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对外政策,所以它需要新闻界特别是国外记者来宣传这些东西。医疗上是这样,因为红军本身当时的医疗条件就很差,正式培训的医生数量很少,在大规模的抗战之前,中共武装力量的医护力量这一块需要培训。

很快,宋庆龄就确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拍摄了一二九运动的燕京大学教授埃德加·斯诺,一个是当时参加了上海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医生乔治·海德,也就是后来的马海德。1936年初夏,斯诺和马海德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