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四):伟大持久的战争

2009-08-04 14:5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篇章。

南京沦陷以后,武汉成了中国的战时中心。日军要进攻武汉,它就必须先打通津浦线,这样它华中和华北的主力才能够连接起来。那么徐州是津浦线的战略要冲,要打通津浦线必先取徐州。

1938年的3月下旬,驻守在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及近60个师的中国军队面临着日军南北夹击的严峻态势。

台儿庄,静静的运河,重建的车站,钟楼时针停在12点20分。

这是67年前这个车站被日军炸毁的时间。

1938年3月23日,沿津浦线南下的日军第10师团,拥有坦克70余辆,重炮百余门,轻重机枪千余挺,在津浦北段作战中未遇抵抗,一路狂飙,直抵台儿庄北的泥沟车站。

日军第10师团长矶谷,并没有把这个运河北岸小小的台儿庄放在眼里,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上,他已经信心十足地用红笔圈住了徐州。

这是台儿庄的老关帝庙。67年前,这里是中国军队第31师的指挥部,这支部队负责坚守台儿庄诱敌深入,它的师长是池峰城。

3月底,日军先头部队濑谷支队一部已经从台儿庄西北角攻入城内,而池峰城师经过5天激战,近万人的部队此时只剩下数百人。

时间好像真的停住了,仵德厚老人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当年发生的那些情景。

那时,为了驱赶城内日军,池峰城命令他组织了一支攻坚敢死队。

那时天都快黑了。我带了57个敢死队冲进台儿庄,整整酣战了一夜。血战了好几次,都是白刃战。

第二天,发动总攻击。那个时候迫击炮加上炸药包,把敌人的战壕炸得帽子飞老高。敌人始终还是顽强不退啊,那只有自己站墙上,拿着手榴弹,攥着机关枪,敢死队都拿着大刀片子上前干去。

正是凭着高昂的士气,中国军队始终固守台儿庄,使孤军冒进的日军第5、第10师团各一部在大运河北岸落入了中国重兵的包围。

黄汝鑫所在的第60军参与了对台儿庄日军的包围。他今年已经88岁,但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这支部队与日军坦克队遭遇的情形:坦克车嘛,云南部队就是见都没有见过。这士兵啊,爬到坦克车上去,用手榴弹想从坦克车的张望孔里扔进去,可是张望孔是封闭的,扔不进去。那么爬上去了又跌下来,跌下来又爬,就这样反复,等于是跟坦克肉搏。后来看来是不行,那么就用集束手榴弹,就是拼命了,连人带手榴弹就滚到坦克车下面爆炸。

1938年4月7日,台儿庄战役结束,歼敌1万余人。

为了记住那场胜利,今天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还收藏着当年中国军队缴获的机枪和子弹。

台儿庄战后,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感慨: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役之后,几成民族复兴之象征。

武汉,10多万人举行了火炬大游行,人们高举标语画像一路欢呼。火炬驱除了压在人们心头的亡国阴影。抗战将士的血,洗掉了抗战以来的屈辱,淹没了亡国论的声音。

很快,美国《生活周刊》把一个中国士兵的照片登载在封面上,并且评论说:台儿庄是日军在中国遭遇的滑铁卢。国际、国内舆论高度评价台儿庄战役的意义,认为中国已经找到战胜日军的方法。速胜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大公报》曾经发表过两篇社评,对战争的形势做了一个很乐观的估计。

中国真的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了吗?

中国民众为台儿庄大捷欢呼的时候,日军大本营向侵华日军发出了徐州作战的命令。

此时,台儿庄大捷和国内外舆论,刺激了蒋介石、李宗仁的求胜欲望,开始调集近60个师云集徐州一带,准备与日军展开决战。日军则从南北两面调集军队,很快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准备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

那么,徐州能够成为第二个台儿庄吗?

陕北的延安。毛泽东正在进行一次十分重要的思考。

1936年7月,即卢沟桥事变前12个月,毛泽东就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过,对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5月中旬,毛泽东暂时丢开手头的事务,开始撰写一篇即将对这场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

战局的起伏多变刺激着他的神经,10个月的抗战教训和经验使他浮想联翩,他的许多重要推测,正在得到验证,整个抗日战争的轮廓和进程了然于胸,灵感不断涌来,历经激情澎湃的8天9夜,《论持久战》应运而生。据说这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

在这本《毛泽东传》中,美国人特里尔记述了一个警卫员当时的回忆:毛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灯光照亮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

5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性格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的体重减轻了。第7天,毛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医生给他赶来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5万字的论文。

毛泽东为什么急于写这样一本书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