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融合创新出奇葩 新曲乡音颂乡情(4)

2010-09-11 09:54
来源:中国古曲网 作者:朱忠元
无论是《老孟家的婚事》,还是《天下第一鼓》、《陇东娃》,都取材于陇右地域,表现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悲喜爱恨之感情,新旧观念的冲突,人性
 
无论是《老孟家的婚事》,还是《天下第一鼓》、《陇东娃》,都取材于陇右地域,表现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悲喜爱恨之感情,新旧观念的冲突,人性美与人情美等风俗民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体现出深厚的地域文化蕴含。陇剧《天下第一鼓》的主要事件是兰州农民太平鼓队赴京为亚运会献艺演出。为了进京演出,两位鼓王消除了多年的宿怨,将太平鼓的技艺和绝活融合在一起,使太平鼓艺更加精湛,使乡亲们感到振奋。他们破除“孝子三年不动乐”的传统习俗,用鼓声祭奠老人,安慰老人的在天之灵。剧作以太平鼓为核心,安排情节结构,塑造人物,展现新一代农民像太平鼓般阳刚热烈的性格、天地般宽阔的胸怀,在鼓声中展现几代人的坎坷经历,在鼓声中消除了由于贫穷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从杨大顺、常万发等人的变化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天下第一鼓》是一部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时代风采,表现当代农民新意识的生活剧,多场次,多色彩,粗犷慓悍,节奏性和舞蹈性也很强,充满阳刚之美。剧作将民间太平鼓搬上舞台,使民间广场艺术和戏曲舞台得到较好的结合,因此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化色彩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加上以道情为底色的陇剧唱腔音乐给人的亢奋、热烈、粗犷,使该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西部的浩荡气概和苍凉氛围,充满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艺术气息。该剧因此获得了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这不仅是对于该剧目的肯定,更是对陇剧艺术的褒扬。
 
《陇东娃》取材于庆阳师范学生李勇克服困难、背父求学的感人事迹。剧本不拘泥于生活原型所提供的素材,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下,进行了必要的合理的虚构和扩展,将主人公黎明的生活空间和周围人物从家庭、学校伸展到社会,从而使人物个性特征更集中,更可信,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全剧五场,各场之间虽有一定的连贯性,但从整体结构来讲,不是按照人物行动逻辑组织的“情节结构”,而是根据内容需要重在表现行动中情感的“感情结构”。该剧将主人公设置在一个真实的艰苦处境中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一个16岁的山村少年,既要承受赡养病瘫父亲,寻找生活来源,努力完成学业的沉重负担,又要忍受世俗偏见,自卑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他没有退却,没有悲观,而是以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去应对面前的困境。该剧中围绕主人公黎明而出现的有乡亲、同学、老师、邻居,他们承传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他们的身上使观众感受到一种人间真情的暖流。《陇东娃》在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立异创新,使演出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舞台效果。演员的唱念做舞,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很好地体现了全剧以“情”为主的风格定位。《陇》剧的音乐唱腔设计,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中寻找着一个新的音乐生命体。全剧以“情”为主的表演风格确定了其音乐唱腔的抒情性。剧中14支唱段组成的主流板块,有10支唱段属于抒情性和戏剧性范畴。《陇东娃》的舞台美术,根据环境变化频繁,四季时空交替的要求,采用幻觉手法,设计了六个高大的三角形棱柱体作为舞台主景,每个棱柱体的三面分别画出不同季节或不同环境地点的特征。该剧在动作设计上亦有不少出新之处。例如“假期打工”一场的蹬三轮车表演就颇有观赏性。黎明点步跳上虚拟的三轮车,与身后坐车的男女青年形成三角造型。在黎明“蹬起三轮把路赶”的演唱和嘛簧声中,三人同时点步,扭秧歌十字步,跳“躜子”。又根据唱腔内容和音乐的节奏,做“别步”、“碎步”等不同的舞蹈动作,随着舞台上“三棱柱”的移动,表示三轮车穿行在高楼林立的街巷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将生活形态、戏曲虚拟程式、现代舞蹈技巧和民间秧歌舞蹈动作溶为一体,既有戏曲特点,又有时代新意。《陇东娃》取得的优异成绩是陇剧艺术愈加成熟的标志,更是向新的辉煌迈进的起点。尽管我们不能说《陇东娃》的创新就代表了陇剧甚至传统戏剧发展的方向,但其勇于融汇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