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融合创新出奇葩 新曲乡音颂乡情

2010-09-11 09:54
来源:中国古曲网 作者:朱忠元
陇剧是甘肃陇东地区土生土长、独具风格的剧种,由陇东道情演变而来。1958年经过《枫洛池》一剧的搬演而成型,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腔系统和表演程式,因而发展为甘肃特有的代表性剧种。

 

 
陇剧是甘肃陇东地区土生土长、独具风格的剧种,由陇东道情演变而来。1958年经过《枫洛池》一剧的搬演而成型,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腔系统和表演程式,因而发展为甘肃特有的代表性剧种。它具有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民间色彩浓厚的独特风格,是戏苑中的一枝奇葩,也是解放以来产生的为数不多的新剧种之一,更“是我国现在发展最好的两个新剧种之一”(另一个是龙江剧)。作为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其50年创新发展的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文化部长高占祥在参观甘肃省陇剧院诞生四十周年的展览时认为:“甘肃有两朵花,一朵是敦煌艺术之花,一朵是陇剧艺术之花,世界没有,唯甘肃独有。甘肃把敦煌艺术搞好,把陇剧艺术搞好,就是对中国舞台艺术的最大贡献!”而总结陇剧创新发展的经验是搞好陇剧的重要方面。
 
融合创新出奇葩
 
陇剧的前身是陇东道情。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是道教在道观里所唱的“经韵”,题材以道教故事为主,宣扬出世思想,文体形式为诗赞体。后来,它吸收词调、曲牌等形式并加以融合,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近代,流行于各地的道情有数十种之多,一般以流行地区定名。各地的道情,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或吸收曲艺、戏曲的唱腔,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陇东道情也是这样。
 
道情约于清初传入陇东,清末民初开始盛行,主要流行于环县、华池、庆阳一带,与当地方言民俗相结合,逐渐形成地方特色和地域特点,因此称为陇东道情。陇东道情在发展中吸收了陇东当地语言、民俗等民间形式的营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道情,集中显示了陇东人民艺术创造的才能和智慧。其传统表演形式为艺人左臂竖抱渔鼓,右手击筒底,左手执简板,夹击发音,一人说唱,众人帮唱,以唱为主,说唱相兼。窑洞院落,地头田间,均可成为演出场地。陇东道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与皮影戏得以密切结合,生育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陇东道情皮影戏。它的奠基人首推解长春,清同治年间,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解长春的皮影班曾在宁夏、内蒙、陕北以及当地流动演出多年,颇受群众赞赏。解毕生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艺的革新,将原来用的二股弦改为四股弦,在木梆上加个小铜铃,每敲一下,梆铃并响,称为“水梆子”。在他的传授和影响下,人才辈出,陇东道情进入兴盛时期。环县堪称道情之乡,受不同地域条件的影响和艺人们的辛勤创造,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流派。环县南部地处萧关古道沿线,交通便利,因而接受外来戏曲声腔的影响较多,使流行的唱腔具有委婉细腻、清新流畅、长于抒情的特点,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杰、敬廷玺、敬乃良、马召川等。环县北部流派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接受外来影响较少,因而唱腔保持了质朴沉厚、高昂激越、长于叙事的传统特点,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徐元璋、魏元寿、梁世仓等。陇东道情音乐,作为皮影戏曲的主体,就其音乐结构、音乐的蕴含量、表现形式、表现力及特色而言,堪称是一个成熟的小剧种。道情的演唱明快质朴,无论是“伤音”或“花音”都给人一种热烈、粗犷、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感受,颇得黄土高原高亢粗犷风格的情韵。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