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肩膀戏——流行于福建沙县的特殊剧种

2010-06-17 10:28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作者:山丹花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流行于福建省三明地区沙县城郊。肩膀戏大约出现于晚清,迄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流行于福建省三明地区沙县城郊。肩膀戏大约出现于晚清,迄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出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平时又训练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形式有致、维妙维俏。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游走在民间的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猪八戒巡山》
 
肩膀戏保存较完整的是沙县,在连江、琅歧也有遗存。肩膀戏在沙县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文字记载见于清末。它是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原先由孩童装扮历史人物,站在台阁上,由人们抬着游行,后来又融合民间音乐、锣鼓、排练简单的故事情节,作简单的戏剧表演。由于在台阁上表演,行动很受限制,后来就走下台阁,在广场上演出。又因观众拥挤,看不到小演员表演,于是就由抬台阁的人,肩托小演员表演,从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肩膀戏”。肩膀戏需在肩上演,体 重不能太重,一般以7至10岁的儿童扮演。角色不多,适合演农村生活小戏,音乐多吸收南词与民间小调,剧目有《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近年从南词戏移植了一些剧目,如《大名府》、《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表演上是由小演员与肩承人像“双簧”一样,配合默契,因此很难表现人物众多,场面庞杂的大戏、武戏。表演时,动作较单纯、朴素,表现力较差。
 
过去每逢年节或迎神赛会时,城郊各村社就有不少业余班子演出肩膀戏。下午烧香拜神,晚上开始演出,一直演到大天亮。按例规定,成年人必须身强力壮,全身穿白,脚登草鞋,肩垫白毛巾,肩托小演员;并且要熟练生旦的科步动作,和谐地配合小演员表演。小演员也有行当分工,一般分小生,小旦、小丑,号称“三小”。演出时,下身不动,只用两手和上身做各种舞蹈表演。小演员不能太大,多是些七八岁到十岁的小孩。许多小演员成年后,转行改演与之艺术相近的南词或土京戏。
 
肩膀戏的发展及评价
 
如今欣逢盛世,沙县肩膀戏再度焕发青春,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县肩膀戏剧团参加了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当地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写到:“对本地居民来说,肩膀戏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同年下半年,沙县肩膀戏剧团又带着《猪八戒巡山》等新剧目,参加了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了金奖殊荣。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