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融合创新出奇葩 新曲乡音颂乡情(3)

2010-09-11 09:54
来源:中国古曲网 作者:朱忠元
新曲乡音颂乡情 陇剧脱胎于陇东道情,但陇剧已经不是陇东道情。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戏剧结构和全方位艺术成分的新剧种,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位新

 
新曲乡音颂乡情
 
陇剧脱胎于陇东道情,但陇剧已经不是陇东道情。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戏剧结构和全方位艺术成分的新剧种,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50年来,陇东戏曲工作者不断对陇剧的音乐声腔进行创新和充实,使其在继承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吸收西北地方戏曲音乐和民歌丰富其表现手段,借鉴、融合了其它剧种的演唱特色加以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体、民歌为补充、嘛簧为特色的板式、民歌混合变化体为特色的形式系统。这种混合变化体,板腔体的花音、伤音(即苦音)两大类常用的慢板、二六、简板等善于叙事,散板、紧板则善于表现人物起伏迭宕的心绪变化,而民歌小调,含活泼、真切的抒情成分,乡土气息特别浓,加之一唱众帮的“嘛簧”,风格浓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独具特色的“嘛簧”,也不只是朴素的一唱众帮,而是根据人物感情、舞台气氛的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传统的两句一送簧进行了革新创造,派生出齐唱、重唱、合唱等多种伴唱形式,改传统男女帮腔,为男帮男、女帮女、男女混合帮腔等形式,这种变化对于描写意境烘托气氛,串连剧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而更富于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陇剧在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尤其是陇人求真务实之特点,反映在陇剧表演上,就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特技动作,如水袖、扇子、舞绸、手帕、梢子等,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在群众中留有较深刻的印象。还以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为基础,揉合了陇东民间秧歌、皮影身段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表现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以此衬托人物的心理,这种表演方式和传统的秦腔程式形成了明显的区别,成为陇剧的独特风格。任何地方剧种能够存在和发展,都是因为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陇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独具风,正是陇剧不可替代的特色。
 
陇剧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近五十年的反复实践,艺术上趋于成熟,已能够胜任表现各种较为复杂的题材、形式的剧目内容。纵观陇剧的剧目,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紧密结合地域特点,紧跟时代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陇剧的剧目创作始终坚持改编、移植、创作三并举,而且在改编、移植、创作中,这种求新的精神,使陇剧剧目成为众多剧作中的“这一个”。五十年来,陇剧积累了一百多个剧目,其中现代戏就有60多个,其中《草原初春》、《刘巧儿新传》《老孟家的婚事》、《天下第一鼓》、《陇原春》、《黄花情》、《陇东娃》和《苦乐村官》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色,从而将具有地方色彩的形式与有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地方戏剧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老孟家的婚事》以陇东传统的重男轻女习俗和养儿才能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旧观念为切入点,表达了农村要发展首先是观念得改变的主题。剧中的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也不离奇,无儿的孟来厚夫妇一心要养儿防老,打算过继胞弟来财的儿子,遭到独生女月月的强烈反对。戏剧的矛盾冲突便由此生发、展开、激化。职中毕业的月月,思想解放,见多识广,她揭露了叔父以过继儿子为名霸占财产为实的不良动机,最终说服了父亲,改变了父亲的旧观念,并且接受了刘强为上门女婿。这一组矛盾冲突的化解,与其说表现的是在当今社会中,女儿和儿子一样可以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揭示的是一场与旧意识、旧观念的决裂,毋宁说这是新一代女性为自身价值所进行的合理抗争。该剧以陇东农村经济发展为背景,使月月这一代新型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尽展才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就办起了果品开发公司,为改变家乡面貌,率领乡亲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青春。作为女性的孟月月,其人生价值正是在这良好的机遇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升华。完全可以说,《老》剧是一曲女性价值的赞歌。而以这对男女青年为代表的有文化、懂技术、敢开拓的新型农民,不仅是农村旧观念、旧道德的叛逆者,也是新时期农村的希望所在。剧中以陇东道情为主的音乐和表演程式为戏剧的冲突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这是借用传统形式表现新生活、新观念的有益尝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