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芗剧与台湾歌仔戏:艺同源 一对井蒂莲

2009-07-30 12:5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中国的360多种地方剧种中,唯一形成于台湾的是歌仔戏。台湾歌仔戏与芗剧是一对井蒂莲。

在中国的360多种地方剧种中,唯一形成于台湾的是歌仔戏。台湾歌仔戏与芗剧是一对井蒂莲。这个话题得从歌仔戏的形成说起。

据《台湾省通志·艺术论》记载“民间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闻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示,博得佳评,还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近年来台湾学者对歌仔戏的形成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主要成果有宜兰县民俗爱好者陈健铭先生(祖籍漳浦县)找到歌仔助的坟墓,获悉其原名为欧阳来助(1871—1920),并对他从事歌仔戏活动做了全面调查,撰出《野台锣鼓》给予介绍。另有台湾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戏剧研究专家曾永义先生在《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中披露,在采访罗东歌仔戏老艺人黄河和(1893年出生)时发现,欧阳来助尚有师承,综合所有田野调查,曾教授认为:“随着移民,在台湾早就传唱着闽南歌谣,大约距今100年左右,有来自大陆的歌谣说唱家,诸如猫仔源和陈高犁,他们开班授徒,以歌谣演唱故事,他们弟子中,像歌仔助、陈三如、简四匀、杨顺枝、流氓帅等都是个中佼佼者,这些弟子们开始组织戏班,演示诸如《陈三五娘》和《山伯英台》的故事。

虽然歌仔戏形成于台湾,但不可忽视,构成歌仔戏主要因素的唱腔和道白皆源于闽南,全台湾省百分之八十以上讲的是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闽南话,自宋以来就有大批闽南人到台湾开发,特别是明以来郑芝龙招募数万灾民拓垦台湾,至明末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其将士几乎是闽南人,并留守于斯。他们带去农业生产技术,建立村庄、寺庙,把闽南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带到台湾,为歌仔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歌仔戏发祥地台湾宜兰县实地考察。宜兴居住的大部分是漳浦籍台商,拓荒先锋者墓碑的序头皆刻“金浦”,现在宜兴人其食谱以及农村使用的斗笠仍保留漳浦风格。在公园里自娱弹唱的人们用的是闽南特有的长柄月琴,唱的是漳州锦歌曲牌和台湾民谣《江湖调》(《江湖调》吸收到歌仔戏中使用,大陆人称为《卖药哭》)。海峡两岸的学者达成共识,歌仔戏是由漳州锦歌(台湾人称为歌仔)说唱传入台湾后,吸收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山歌,从歌仔陈说唱的代言体发展为叙述体的戏剧表演,并佑以车鼓的表演,再从落地扫发展到半冥反(趁上半夜四平戏演出后,下半夜利用其舞台演示)直至独立组团成为较成熟的剧种风靡全台湾。

闽南与台湾是人同宗、艺同源。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联仔戏传回大陆,回到其胚胎始生的根源地,使得她有机会回馈母体。由于语言相同,戏中曲白字字句句皆入耳,很受群众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厦门传及漳州,从城市传遍农村,原来流行于闽南的四平线、小梨园、京剧等都纷纷改弦换辙,请台湾师傅教唱歌仔戏。一时间,歌仔戏悦耳动听的主要唱腔《七字泪》“清早起来天光时”传遍闽南漳、厦、泉,甚至远播东南亚华侨居住地。这阶段由于学戏的都是农村的农民子弟,在大陆也称歌仔戏为子弟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