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台湾歌仔戏:三百年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2009-07-30 10: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陈梦婕
歌仔戏,台湾第一大戏、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

歌仔戏,台湾第一大戏、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三百年间,它从海峡的这头唱到那头,其发展史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早年,歌仔戏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阵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闽南人大量移民至台,漳州的锦歌(说唱)、车鼓弄与采茶仔(歌舞)等亦相继传去。久之,在台湾锦歌“乐社”与“歌仔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地方小戏:先做平地拉场演出,称“落地扫”;进而搬上舞台,曰“歌仔戏”,时值清末。

1928年,台湾“三乐轩”歌仔戏班渡海回闽、寻根认祖,先后在厦门水仙宫妈祖庙、龙海白礁慈济宫公演,大为轰动,出自漳州“锦歌”的台湾歌仔戏唱腔一夜之间传遍了九龙江流域。台湾歌仔戏回到了它的祖籍地,如鱼得水,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剧种。九龙江一带相继成立了200多个歌仔戏“子弟班”。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漳州改良戏新春班联合,共渡难关。以两种声腔共同发源地的芗江和成团地点芗城为标志,取名“芗剧”。霓光班擅长演唱七字调系列唱腔名闻台湾。新春班以唱杂碎调系列唱腔著称闽南。漳台强强联手,使两者从单一声腔发展为两腔并存、互为交融的音乐体系,使唱、念、坐、打的表演体系日臻完美。诗曰:漳州锦歌分两腔,台湾铿来漳州锵。“歌仔”“改良”成芗剧,芗歌芗曲更铿锵。芗剧正如清代京剧的徽汉合流、皮黄交融一样,标志一个新的剧种跃上历史新阶梯,同时,更是开创了建国后海峡两岸文化合作的先例。

1994年,台湾宜兰歌剧团排演了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先生的遗作《李妙惠》,原版照搬了漳州芗剧团的演出版。剧种声腔全部按邵江海的原作设计演唱。第二年,漳州芗剧团赴台巡演抵达宜兰时,两团演员乐队未经排练就同台共演《李妙惠》。剧中主要人物“李妙惠”由漳州芗剧团郑秀琴扮演,“卢梦先”由宜兰戏剧团杨馥菱扮演。演出当天,盛况空前。

同年,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研讨会在台湾召开。主办方还策划了一场由大陆作曲、导演,台湾演员演出的大型歌仔戏舞台剧《李娃传》。台湾《中央日报》以“两岸对话从歌仔戏开始”为大标题来推介此次盛会。《李娃传》的作曲陈彬说:“该剧的成功,既体现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也表明了台湾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我们更应该携起手来,让歌仔戏唱响海峡两岸。”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