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十):国殇铸就不朽忠魂(3)

2009-08-05 13: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烈士的碧血洒在后人的脚下,今天,在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在上海,在天津,都有以张自忠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高高的太行山上,活着一个永远年轻

烈士的碧血洒在后人的脚下,今天,在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在上海,在天津,都有以张自忠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高高的太行山上,活着一个永远年轻的生命。

左权,一个标准的军人。世界四大军事学院,他读了黄埔军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两所。他参加了红军,走过长征。著名的百团大战,他是重要的组织者之一。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突围中殉国,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百团大战使华北日军遭到重创。他们想尽办法要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日军不断扫荡敌后根据地,到1942年,八路军和根据地进入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1942年5月22日晚,日军发现了一个密集向外发送电报讯号的中心,立刻以2万重兵合围。当时许多和左权一同突围的同志认为,左权完全可以迅速撤离。但左权为什么就是不走呢?

他一定要把机要科的人带出去。因为机要科都是十几岁孩子,打电报、做译电员,没有什么战斗经历。我父亲和他们讲:你一个人要比一个团还重要。因为要是丢了密码,那我们整个部队,当时就是靠电报联系嘛。所以一定要把这些人带出去,所以他一个一个地拽。

这时敌人一步步收紧包围圈。日军飞机不时地投弹、扫射,受惊的骡子狂奔乱跳,将密集的突围队伍挤堵在狭窄的山沟中。

后来听彭德说:他听到炮弹的声音,他可以走或者趴下,但是他顾着大家,根本没顾上。他就是那么强的责任心,他认为什么都需要保护,什么都是他的责任,他都要去完成。最后,他牺牲在战场上。

将军1岁丧父,母亲艰难地把他拉扯大。19岁离家投身革命再也没能回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修书告诉母亲: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他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所以他最后的牺牲,表现了他为了民族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舍掉。他所有的一切都想到了,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想得非常清楚,他是一个民族英雄。

左权牺牲整整7年后,84岁的老母亲才知道儿子的死讯。那次,朱总司令命令进入湖南的部队去看望将军的母亲。战士们唱着《左权将军之歌》来到将军老家,高声道:“左权没回来,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这一年是1949年。年底老人就去世了。辞世前,将军不识字的母亲请人代笔,为儿子写祭文道: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1937年8月14日,淞沪抗战的第二天,弱小的中国空军在杭州湾上空,首次和号称“所向无敌”的侵华日军航空队展开空战。中国飞行员舍生忘死,上演了罕见的“空中肉搏”,3天共击落日机45架,给号称日本海军航空兵精锐之师的木更津、鹿屋航联队以歼灭性打击。

率领中国空军主战并击落第一架日机的是高志航,中国空军第4航空驱逐大队的大队长。

高志航出生于吉林通化,原名高子恒。因自幼看到贫弱的中国被人欺辱,一心想掌握先进的武器,御敌报国。于是赴法学飞行,后又受伤,断了腿,历尽艰辛。但他壮志不已,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志航”。

九一八后,东北300余架飞机不战而入敌手。为再上蓝天抗击日军,他与妻儿生离死别,舍弃一切,到达南京。

八一四空战,高志航凌空一跃,英勇杀敌,被誉为“天神”。

高志航驾驶他的飞机冲向敌人。当时杭州笕桥上空,正处于台风区域,完全是一片混战。高志航咬住了敌人的飞机,猛烈地开火。将一架飞机击落。这是中日空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敌人的飞机。

高志航和他的战友,在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3个多月的英勇作战中,击落敌机230架,击毙敌飞行员327名。

但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见不到中国空军的身影了。第4大队后来的13位飞行大队长和许多飞行员都壮烈殉国,他们和高志航一起长眠在这里。但高志航的名字和空军第4大队的番号在抗战期间一直鼓舞着中国人。

和父亲分别时,高丽良3岁;父亲牺牲时,她8岁。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转场至河南周口机场。敌机来空袭了。机场没有雷达,全靠肉眼了望,于是一切都晚了。但高志航仍然冒死冲向战机。

牺牲的时候,高志航30岁。在抗战期间,共有202名中国飞行员在守土作战中牺牲,平均年龄只有23岁。周总理说:高志航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抗日牺牲的,为民族牺牲的。

在抗日的敌后战场上,活跃着民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毛泽东称赞他们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了回民义勇队。从1937年到1944年,他指挥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6千余人,威震华北平原。

1941年8月27日,日军包围冀中,威逼群众交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当场有多人被杀,但回汉两族群众守口如瓶。马母闻讯,挺身而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