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十):国殇铸就不朽忠魂(2)

2009-08-05 13: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这个年轻的职业女革命者叫李坤泰,四川宜宾人。但李坤泰和她的儿子是否就是赵一曼和宁儿呢? 1956年,李坤泰和儿子的合影被带到珠河地区。曾和赵一

这个年轻的职业女革命者叫李坤泰,四川宜宾人。但李坤泰和她的儿子是否就是赵一曼和宁儿呢?

1956年,李坤泰和儿子的合影被带到珠河地区。曾和赵一曼朝夕相处的游击队员和乡亲们辨认以后,惊喜地喊出了“瘦李”,这是他们当年对赵一曼亲密的称呼。

而这在日伪的档案中得到再次印证:这是一张赵一曼被捕后的照片——肉体创伤的痛苦使她紧闭双唇,而安详闪亮的眼睛、清秀的容颜说明:赵一曼和李坤泰是同一个人。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留给我们民族的遗书,她真实的名字叫李坤泰。

赵一曼1905年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赴东北抗日;1935年,担任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936年就义。

当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民族英雄赵一曼诞辰百年。

1937年秋天,一个21岁的女子背了一支六五步枪来到了山西平鲁县,她就是日后驰骋长城内外,闻名雁北大地的女英雄李林。

在抗日战争艰难的相持阶段,1940年的4月的下旬,敌人从同蒲、平绥线调集大量军队,分兵三路猛扑洪涛山区,对根据地腹地发动第9次扫荡。李林当时担任八路军120师骑兵营的教导员。为掩护专署机关和群众撤退,她毅然率领警卫连吸引追敌,向大部队转移的相反方向冲去。

但是后来她发现部队还没有全部转移走,实际上大部分已经冲出去了。可是她又调过头来,再次杀入敌阵。

李林是双枪女将。她是两手轮流持枪打敌人,击毙了五六个。最后弹尽粮绝,子弹只剩下最后一粒,而敌人往前紧逼了。最后她用这一粒子弹对着自己的喉部,开枪自尽。

李林牺牲时年仅24岁,已有3个月的身孕。

李林是印尼归侨。1930年,14岁的李林回国求学。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在她幼小的心里播撒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候,在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全民抗战、团结抗日的旗帜下,李林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受到抗日救亡热潮的熏陶、感染,投身抗日救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总计对敌作战12万5千次,消灭日伪军171多万人。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付出了极大牺牲。

李林牺牲是1940年。当她还在上海中学读书的时候,她就写下过这样的诗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也是她对自己生命的写照。

几乎在李林牺牲的同时,抗日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湖北枣阳战役中为国捐躯。1940年5月23日,将军的灵柩在人们的护送下离开宜昌前往重庆。

从东山草堂到码头,有五六里路程,都挤满了人,都等候灵柩到来,那个场面也很壮烈。路祭的人都是叩拜行礼,有的甚至跪在地下哭泣,一时不能站立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的飞机来了,日本的飞机它当时是俯冲,咱们这儿的警报那是响得很厉害。日本的飞机就在这里俯冲。但是咱们的老百姓都在旁边站着,秩序井然。送行的队伍还是继续前进,没有人指挥,没有一个人退去,没有一个人脱离开队伍,对日本的飞机,我们国家的人民蔑视它们。

人们是在护送一个民族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是为国捐躯的一位高级军事将领。

张自忠治军严明,身先士卒。自1933年的长城抗战始,每上战场,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战都要写下遗书。

但这次将军牺牲了。他再也没能撕掉他的遗书。

1938年,一个女学生随着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来到张自忠部队的驻地宣传演出,在这里她见到张自忠。那一天,下着大雨。

张瑞芳 时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员:我们就唱歌,等着雨停。我们在师部前头的一个大树林里,这时候师部里头出来一群人,都光着脚,披着雨衣。我一看是张自忠等师部领导来了。他看到我们就说:哎呀,看着你们,我心里很难过,你们都是北平的学生,你们家乡沦陷了。我们也是听了上面的话,不让抵抗。你们家乡没有了,我很抱歉。他说得很动心。他说,我将来一定要战死沙场来表白我的心意。

1940年的鄂西枣阳战役,张自忠率部激战9昼夜。他命令部队:“一定要死守阵地。没有子弹了,用刺刀刺,用大刀砍,用石头投,最后用牙咬!要坚决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炮弹如雨点般炸落在张自忠将军的前前后后。将军受伤了。他静坐于山冈上听任伤口鲜血流淌。

张自忠出战前留下两封绝命书,一封给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一封是给全体将士。句句肺腑,字字千钧:“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罄,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将军满身都是血。他的副官叫马孝堂,要他避开那个阵地,张自忠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这是当逃兵!张自忠坚决不离开,他一直战斗到最后。

1940年5月16日下午5时,张自忠将军身中六弹。最后一颗子弹,射中他的头部,将军倒了下来,壮烈殉国。

在他牺牲后的几十年里,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在祭奠他。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