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传统戏剧之蒲剧:蒲剧史魂

2009-05-17 08: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蒲剧,就是“起于元曲盛行之后”的蒲州梆子腔。

蒲剧,就是“起于元曲盛行之后”的蒲州梆子腔。

其唱腔——

满口疾呼很奔放,河曲野啸起回浪

生旦净丑有区别,悲壮激越音流畅。

其音韵——

依袭金代平水韵,蒲地人民耳听顺。

历代口语或有变,“真文”“灰微”略含混。

其乐器——

十三根弦索乃原数,月琴(短柄两根弦)、四弦渐减溜;

仍要“扶音不压字”(唱词),笛(别名“三股弦”)、胡、二弦巧“伴”奏(共七根弦)。

其次,除大小唢呐外,锣、鼓、钹、板、长号,拍板、醒子(小碰盅),皆武场也。

其演奏——

梆子为主笛出头,板胡倒把上下揉。音节颇跳跃,节奏较自由。打的“齐眉”高架鼓,活打活拉应歌喉。只要不离“十八亩”(主旋律),声乐器乐两风流。

其剧本——

据《补庵谈戏集》:“宝臣在京,颇负盛名,其能戏在三百本以上”。那么,俗呼蒲剧之“本戏、回戏(亦称‘折子戏’)加稍戏,将近五百有来历”,不为无因。

其家底——

起于“乐户”(北魏时)称“贱民”, 忌入祠堂拜祖坟。 吹谈说唱混日月,肘“骷髅”(木偶)冗进“小戏”门。乡土风色务调笑,迄今犹有“稍戏”存(如《秃子观灯》等)戏班留下遗痕在,后台“木偶”是祖神。

因之,“贱民”与“稍戏”实皆其当初之老家底也。

它在山、陕、豫三角地带之蒲剧地区(简称蒲地),拥有极雄厚的群众基础,被誉之为“野呼乱弹”或“大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中之最古老者。先后探足于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宁夏、包头、三边、大同、宣化、张家口、北京以及湖北之老河口,甚或贵州等地。在延安多称为“晋剧”、“晋腔”或“山西戏”,在西安称“东路戏”,在上党称“西府戏”,在太原称“南路戏”,早年在京也曾以“西腔”、“西部”、“西调”、“勾腔”、“山西梆子”、“山陕梆子”与“地道梆子腔”、“小曲”、“西曲”,甚或“新腔”并误以“秦腔”之名而杂称之。

其源流——

由宋、金间的“铙鼓腔”(亦即“锣鼓杂戏”),而金、元间的“弦索腔”(亦即“北曲杂戏”),而才至元、明间的“梆子腔”(亦即“梆子杂戏”)的。则其间不无相承的脉络关系。

蒲剧俗称“大戏”,实乃源于“小戏”(木偶、皮影)。据老妖怪(袁小亭,艺名月凤仙),说:“小戏时咱大,称长辈;大戏时咱小,称晚辈”。意谓“梆子腔”先于“铙鼓腔”而又后于“弦索腔”也。它们的源渊关系,应脉络为:隋、唐间的“梆子小戏”(贱民木偶以娱人),而宋、金间的“铙鼓杂戏”(良家子弟以酬神),而金、元间的“北曲杂戏”(文士歌妓以愤世),直到元、明间“梆子杂戏”由贱民亲自登台献演,在三者对峙中,连战皆捷,刹那间形成气候。自豪于时,以“大戏”二字深入人心而独占舞台。甚或连平阳大行院的魏敦敦,亦不能不脱“雅”入“俗”,而兼唱“梆子腔”矣。

把起自宋真宗时的安邑(解池)“铙鼓杂戏”(《关公战蚩尤》)和起自金、元间的平阳“弦索杂戏”(大行院散乐《西厢记》为首),以至起自元、明间的蒲州“梆子杂戏”(《文王哭狱》为首),联结起来,正是蒲剧源流衍变的一条主要历程。

简要考证——

据万泉(今万荣)桥上村庙碑,有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修舞亭”的记述。以下,则宋、金、元时之“戏台”(如太赵、魏村),之“戏俑”(如侯马),之“戏伶”(如张德好、吕怪眼),之“戏画”(如广胜寺),之“戏刻”(如永乐石椁之线刻),之“戏雕”(如赵豹之砖雕、大槐树之石雕),……等等,在晋南时有发现。据万泉王午村所耍之“锣鼓杂戏”在《献刀》中曾出现“黑脸曹操”,雅似包公,村人存此脸谱,谓为自古已然。据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称:“元曲作家,北人之中,除大都外以平阳为最多”;据穆辰公《伶史》的《郭宝臣本纪第六》称:“梆子始于何时,虽殊难稽考,要之后于宋元杂剧,先乎徽调者”;据景梅九遗稿称:“梆子腔起于元曲盛行之后。据日本波多野乾一的《支那剧大观》称:“梆子腔发源于山西”;据日本迁(?)听花的《中国戏曲》称“梆子腔发源于山西蒲州者为最纯正”;据程砚秋口称:“蒲州在历史上有它古老的艺术基础”,据杨绍萱在延安时称:“蒲州梆子是北剧中最古老者”;据王绍猷《秦腔纪闻》七十三页提到同州梆子武丑碟碟子时称:“盖同州梆子导源山西”。……

想皆邃于剧史,各属有见之论。

梆子腔产生于蒲州的客观形势——

元、明之际,天下大乱。在元人目睹中,“河南全省三干余里,仅存封丘、延津、偃师、登封等三、四县;两淮南北,大河(黄河)内外,燕、赵、齐、鲁旧境,一望荒凉,人烟断绝;关陕地区,保全无几”(见《中国通史简编》)。相反,而蒲州则是另一番风色:“元至正辛卯(元顺帝十一年),颖、亳寇兴(刘福通等义军大起),荡然而千里萧条,惟我河东,蕞尔而一方如故。……察罕贴木儿公之为蒲也(为元贼守此)……耆老相聚而语之曰:“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见元人钟迪《河中府修城记》)。无怪乎明初的“洪洞大槐树迁民”,在冀、鲁、豫、陕,两淮南北,一直传为美谈。连甘肃不少地区,亦有“老家来何处?洪洞大槐树”之流言。当然,随上洪武、永乐两帝强制“迁民”之令,梆子腔难免不“因地而异”,会孕出“旋律类似”而声腔不同的各种梆子腔来,雄踞了整个北中国的大片土地。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