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拿什么拯救京味戏剧?

2011-08-10 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解玺璋
所谓京味戏剧,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京城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形式的戏剧。老舍先生

 

 
 
所谓京味戏剧,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京城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形式的戏剧。老舍先生是京味戏剧传统的开创者,他的《龙须沟》和《茶馆》则分别代表了这一传统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负载着历史所赋予的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北京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有意味的审美形式,将这个去政治化的故都形象还原为可以感知的风土人情和物化的历史记忆。其后来者,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和展开。前者有李龙云的《小井胡同》、苏叔阳的《左邻右舍》、中杰英的《北京大爷》、过士行的成名作《鸟人》、叶广芩的《全家福》,以及前些年的《万家灯火》、《金鱼池》、《北街南院》、《生·活》;后者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和郑天玮的《古玩》。邹静之的《莲花》、王翔的《老舍五则》亦属于后者,而刘恒的《窝头会馆》则徘徊于二者之间,有时甚至游离于这个传统去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并不失为京味戏剧的一隅。
 
京味戏剧创作一直在走下坡路
 
说到京味戏剧,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人艺,其他剧院不仅没有这个传统,也不具有这种能力。但是,这些年来,京味戏剧的创作却一直在走下坡路。首先是数量很少,像点样的作品就更少,至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达到《茶馆》或《天下第一楼》的水平,没有一个人物能像王利发或卢孟实那样,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性魅力长久地活在观众的心里。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应该归结为剧作家的稀缺和现有剧作家创作力的萎缩。老一代像苏叔阳、中杰英,功成名就,年老力衰,已无意或无力再写;而中间这一代,像李龙云、何冀平、过士行、邹静之,显然应该是京味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李龙云前几年尚有《正红旗下》和《万家灯火》,这几年则略显式微,特别是在离开北京人艺之后,京味戏剧的创作,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过士行曾以“闲人三部曲”(《鸟人》、《棋人》、《鱼人》)赢得了作为京味剧作家的声誉,但看其后来的“尊严三部曲”(《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回家》)却又另辟蹊径,虽然写的是北京城和北京人,但意味已经不同,也很难说还是京味戏剧。何冀平因《天下第一楼》而成名,该剧目前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后她移居香港,投身于影视创作,前几年看了她的新作《德龄与慈禧》,不知算不算是回归。邹静之在戏剧创作中算是新人,《莲花》是他的第二部作品,此前他还写过一部《我爱桃花》,但并非京味戏剧。叶广芩的《全家福》与王翔的《老舍五则》都是京味戏剧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二位似乎都不专注于京味戏剧的创作,何时看到二位再有新作问世,现在似乎也很难说。郑天玮则是京味剧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于《古玩》之后,沉寂了许多年,前几年与人合作了《生·活》一剧,近日又有《王府井》推出,算是给了我们一些有限的期待。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