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传统戏剧“怀梆”

2009-04-19 13:1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

怀梆历史

焦作这块黄土地自古多情。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摇篮。她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怀梆的酝酿、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令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诏封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为紫虚元君,钦差河北巡查使尉迟恭在阳洛山(神农山的支脉)督造紫虚元君宫。此后,每年从三月三起,这里都要举行十几天的祭祀活动,各地的民间歌舞百戏也都要赶来会演,以至成为庙会,至今不衰。

唐宋时期,对紫虚元君宫(静应庙)的兴建和扩建,以及由此带来的绵绵不绝的祭祀活动,为怀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强有力地促进了焦作地区歌舞百戏的发展和早期怀梆的形成。

海神戏,是自元以来群众对日趋成熟的怀梆的俗称。旧时每当大旱,人们在神前陈列供品,于盘中放一小蛇当“河大王”敬奉,组织一些艺人,不化装,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围桌说唱,祈求降雨。后逐渐演变为登台化装表演。因当时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结合本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近缘而又别具怀庆府一带特色的梆子戏,称之“怀梆”。

明清时期,日益兴起的怀庆商帮为推销四大怀药、布匹、竹货等,不断拓展市场而组织的怀梆演出活动,加速了怀梆的发展和成熟。随着怀庆商帮坚定的脚步,怀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甚至涉足北京、东北、广东等地,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五府怀梆”的美誉。至此,怀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和认可、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清光绪年间,沁阳南乡感化村民李长顺任怀庆府府衙捕盗班班头时,酷爱戏剧,曾组织有头班戏和二班戏,二班戏即为怀梆。由于当时把戏剧演员列为下九流,政治上既没靠山,经济上又收入甚微,加上名演员多染有不良嗜好(吸毒),头班戏和二班戏终于民国23年解散。怀梆在表演艺术上有其独特风格,不论是唱腔伴奏、身段都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且唱词口语化、大众化、多为本地方言,深受县民所喜爱。因此,除非是兵荒马乱岁月,很多村都有业余怀梆戏班,一般人都能唱几段怀梆戏。民国年间,县里有怀梆戏班。解放后,县里有沁河剧团。建国后,县里有怀梆剧团。怀梆所演的传统剧目,计有《反西京》、《九头案》、《罗焕跪楼陈塘关》等160多个。现代戏剧目计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50多个。所演传统剧目,多无剧本,全凭老艺人口授。1962年始着手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方有固定剧本。后人对怀梆唱腔多次加以改进,使之在保持原有高亢、激昂、粗犷、豪放之优点的同时,艺术水平又有所提高。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