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关键字:
一元一国学网 > 专家专栏 > 专家言论 > 刘大钧 > “卦气”溯源(3)

“卦气”溯源(3)

 一元一国学网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大钧  点击:
案魏相死于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他先后任郡卒史、茂陵令、河南太守,被霍光逮捕下狱后又复为太守,并逐步升至大司农、御史大夫。如以其寿60岁
案魏相死于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他先后任郡卒史、茂陵令、河南太守,被霍光逮捕下狱后又复为太守,并逐步升至大司农、御史大夫。如以其寿60岁计,则魏相约当生于公元前120年左右。 《汉志》既称其“少学《易》”,则魏相学《易》当在公元前105—前110年左右。由此可以断定:魏氏所学之《易》,显然早于孟喜。《汉书·魏相传》既称其学“有师法”,可知在孟喜之前,“卦气”之说早已有人传授。这是一件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史记·儒林传》称汉代“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估计魏相之学为杨何弟子传授。
(4)《汉书·五行志》:“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 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也;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也;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也。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至秋阴常雨,言伤则至春阳常旱也。”很显然,夏侯始昌的这段文字,说明西汉初年已经有了“卦气”说。夏侯始昌为西汉大经学家,据《汉书·夏侯始昌传》:“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汉书·夏侯胜传》:“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可知如上“卦气”文字,属夏侯父子“明于阴阳”、“说灾异”的内容。据《汉书·夏侯始昌传》:“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案《汉书·武帝纪》载,柏梁台灾发生在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 年,显然当时他已极得武帝重视,故疑其受学起码当在公元前130—前140年左右,显然早于孟喜久矣。
由以上四考可知,“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此说非孟喜之“诈言”,实由田何系统师承先儒古说而来。正如前述,指责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为“诈言”的惟一旁证人是“同门梁丘贺”,证言为“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作为第一证人的施仇却并未出来说话,施仇不仅在孟喜这件事上没有出来说话,考《汉书·儒林传》:“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仇问,仇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不但如此,更“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由以上寥寥数语,我们不难悟到,“好自称誉”的孟喜在用《易》自保方面,确实不如他的另一位同学施仇。孟喜可能因其才学过人而声望又高,因此遭到权贵同学的嫉妒,遂借用权力给了他个“改师法”的罪名,并因此而不得为博士,依据中国文人之间相轻相残的传统恶习而思之,这也是毫不足怪的。
那么,京房时,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为什么也不肯承认焦延寿所传之《易》为孟氏学呢?我们知道,汉《易》虽本于田何,但老师在具体传授弟子时往往侧重点各有不同。考丁宽师从田何,并且是田何的得意弟子,但他又“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可知他所学的内容,没有他的另一位同学周王孙的《周易》“古义”,故再至雒阳,“复从”而学之,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汉书·儒林传》中介绍丁宽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②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据此,可考定孟氏《易》的内容应是“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与丁宽的“《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及《汉志》所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中有关孟氏《易》的内容,故翟牧、白生从孟喜所学,无非如上内容,其中即便有“卦气”说的内容,亦无非是一般知识,用以解经而已,肯定不包含“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的阴阳灾变内容,此书孟喜只传给了焦延寿,兼之孟喜为此而蒙上“改师法”的恶名,故翟牧、白生与之划清界限,不承认焦氏所学的内容为孟喜《易》,这也就毫不足怪了。
分享 |
相关标签:    更多标签>>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9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一元一国学网 www.yiyuanyi.org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 E_mail: kf@yiyuan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