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大河之风:戏曲之韵,武功之神

2009-07-30 11:25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与创痛。它的过去,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上的一朵浪花,更是一个民族的悠远的背影。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河之南

豫西灵宝,崤函古道,2500年前,当老子来到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他没有想到,区区五千字,后人将它视为哲学的宝典、宗教的圣典。并由此产生了道家、道教。也许更令老子意外的是,他的一言一行,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开花结果。成为当地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夕阳西下,黄河一片寂静。函谷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灯光下的乡间艺术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这是豫西皮影。正在上演的一幕叫韩湘子出家。白色幕布上,韩湘子色彩鲜亮栩栩如生,而幕布的后面,技艺高超的艺人手指灵活,同时操纵着五根竹棍,脚下制动锣鼓,嘴上尽是说、念、打、唱。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外戚传》上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她。有个叫李少翁的想出了主意,用一块兽皮剪出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帷幕上,这就是皮影戏的雏形了。到了宋代,皮影戏风靡中原,而灵宝作为老子出关的道教圣地,皮影戏在这里的发展过程中和道教音乐相结合,内容也以八仙戏为主。当地有“糊墙离不开糨子,道情离不开湘子”一说。至明代,在豫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道情皮影。

中原有着中华戏曲之乡的美誉。上古年代,颛顼建都濮阳,作《六茎》之乐。殷纣王时都朝歌,与妲己昼夜歌舞弹唱。而《诗经·卫风》所传唱的桑间濮上男女风情的郑卫之音,至今仍风情万种。虽然,上古的声音我们无法还原了。但是,这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面目狰狞的青铜面具,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千年前,中原先民驱鬼逐疫的傩祭表演。而来自于汉代的百戏俑,其优美的姿态,又让我们目睹了中原艺术的精细与雅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濮阳大弦子戏团去开封朱仙镇演出,当地的群众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相互传告:御戏进镇了。都不要说狂话,所谓御戏,指的就是濮阳大弦子戏。三弦不动笙不鼓,呼呼笙响锡笛吐。大弦子戏每曲必以三弦领先,先声夺人,所以称弦戏。至于冠以大字,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认为,它来自于唐朝的宫廷大曲。

春日融和,百鸟衔柴垒旧窝,桃花儿杏花儿都开破,银蜂儿来往过。如此优美的唱词,如今却只能在濮阳的乡间欣赏。濮阳大弦子戏历经风雨千年,这失不再来的戏曲品种正离我们远去。相比名不见经传的濮阳大弦子戏,却是豫剧的大红大紫。豫剧大师常香玉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质朴无华通俗得让全国亿万民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花木兰》,更为重要的是,豫剧由此家喻户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