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从《论语》看管理者需要人才还是奴才

2010-10-14 10:24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爱新觉罗·启翊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公元前484年,颠沛流离的孔子在68岁高龄被自己的祖国鲁国迎回国。归鲁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为鲁国“国老”,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鲁国君臣以及在鲁任职的学生都请孔子做政治指导。孔子也不断把自己更多的学生推荐给鲁国政府,一时间鲁国政府的很多“公务员”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略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高深)的问题,哪知你只问仲由和冉求两个人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充数的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正当的事情,服从是必须的。若要杀父亲和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以道事君还是以色事君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们有理想、有原则、有抱负,无论辅助哪一个人或组织,也都会促使这个人或组织,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意以及仁道的思想上推进。假使对方违背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却仍然不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宁可辞职也决不会为了小利而妥协、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大臣”的风骨,不是为了所谓的地位、功名富贵等而去行“大臣”之事,变成“以身事君”或“以色事君”。
 
曾几何时,儒家学说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政治论调。由此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也由培养“以道事君”的大臣演变成培养“以色事君”的奴才。到现在,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就业,竟可以丧失一切原则。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大学生纷纷奔向公务员岗位,为了这个“小臣”的职位,削尖脑袋,四处送礼,以求闻达于显贵。在企业界,为了获取一份好的职位,可以去上野鸡大学,买假学历,甚至有的女孩子还要陪招聘男领导睡觉,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潜规则。
 
听人讲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高管,公司负责人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几?”第一个应聘者想都没想,很干脆地回答:“当然是二喽。”公司负责人直接告诉他,你落选了;第二位应聘者想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回答:“应该是除了二的其他数字吧。”公司负责人沉吟半天,没有表态;第三位应聘者,点头哈腰地回答道:“您说是几就是几。”公司负责人大悦,说道:“公司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官场更是如此。
 
现在的很多官员没有搞明白,究竟是在以道事君——如同明朝清苑县知县唐成为了秉持自己的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而同当时的总理严嵩斗智斗勇;还是以色事君——自己的领导喜欢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而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做官,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