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诗情画意的江南戏文 越剧《红楼梦》的演变(3)

2009-10-20 15:12
来源:中国网 作者:古韵
越剧《红楼梦》 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剧团以“红楼”命名,同时编演“红楼唱红楼”的新型演唱会,剧目有《元妃省亲》、《心底旧友》、《送别琪官》、

越剧《红楼梦》

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剧团以“红楼”命名,同时编演“红楼唱红楼”的新型演唱会,剧目有《元妃省亲》、《心底旧友》、《送别琪官》、《笞挞宝玉》《晴雯补裘》、《宝玉夜祭》、《共读西厢》、《紫鹃劝黛》、《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感悟归皈》等等。到九十年代最后的日月里,越剧“红楼戏”更出现了大剧院演出大观园的新版《红楼梦》,气势雄伟,布景华丽,唱腔演技都更见纯熟,青年演员都是一时之选,创下了越剧“红楼戏”的最高最新境界。

越剧“红楼戏”有其不可限量的前途。新版《红楼梦》尚有再提高余地,现在看来,受演出时间限制,剧情削减,有所脱节,“元妃省亲”开场,场面见大,却不如“黛玉进府”开场,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更见鲜明、更见清楚。既是流派荟萃,如能在徐、王、袁、尹之外,再添范、傅,岂不更见多姿多采。新版既可从新中出新,而“红楼戏”于宝、黛之外、晴雯、尤氏姐妹乃至于王熙凤、妙玉都可编成新戏,“红楼梦”新戏还大有余地可以施展。相信,在新世纪,越剧“红楼戏”必将会出现一个更见出新的图景。

越剧《红楼梦》的新生

解放后的五十年间,影响最大的红楼戏曲影视改编主要有三次:首先是五十年代末越剧《红楼梦》的改编,旗开得胜,轰动一时,后还拍成电影。然后是八十年代中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和放映,一时也成为市民关心的热点。接着就是北影厂的电影,由于时机已过,反应相对不如前两种热烈。

上述三次改编应该说各有特点,但要论影响之大之久,恐怕还得首推越剧《红楼梦》。余生也晚,越剧的演出当时未能亲睹,但粉碎“四人帮”后,电影重新放映时的盛况却亲闻亲见。当时不仅观者如潮,而且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记得我在看电影时,就听到后排观众在议论,一个问:“你看到哪里开始哭的?”一个回答说:“我看到黛玉焚稿时哭的。”另一个说:“我看到黛玉葬花时哭的。”又一个说:“我是听到黛玉进府时那句‘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走一步路’的唱词就开始哭了,一直哭到戏演完。”看来她们也已不是第一次看戏,而且感情之投入,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

一直到八十年代初,越剧《红楼梦》在民间的影响仍强劲如初。1982年,上海主办第三届全国红学讨论会,其间组织了一次参观在建中的大观园活动,特地请了徐玉兰、王文娟等一批越剧艺术表演家一起参加。由于提早一天安排线路,消息传出,中午在一个小镇用餐时,整个小镇街上人潮如涌,万人空巷,镇上居民和周围村民都来争相一睹“宝黛”风采,险乎将一座石桥挤塌。最后动用了当地派出所,才好不容易把徐、王从人海里保驾出来。越剧《红楼梦》在民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率先发起组织台湾大学师生进行“红楼梦之旅”,又主办了海峡两岸红楼文化恳谈会,每次这样的活动都少不了越剧红楼剧团的参与与支持。台湾的大学生们也尤其对新老两代“宝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越剧《红楼梦》的重排和上演,无疑又是这一热潮的延续和推波助澜。只是话要说回来,越剧《红楼梦》要真正获得新生,恐怕仅靠搬弄现代声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仅靠惟妙惟肖地学习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声腔扮相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新一代编导和演员要有自己新的体悟和表现语言,要有一套过硬的基本功和真本事。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诗)。这次新排的越剧《红楼梦》如果能超越前人,超越自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