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西津渡】镇江的千年根脉(3)

2010-06-03 10:29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袁因
神灵处处 如今西津渡的标志性建筑是始建于元代的过街石塔。石塔建在一个石券门之上,但凡到过西津渡的人,都要从塔下经过。细心的人把它和北京的
神灵处处
 
如今西津渡的标志性建筑是始建于元代的过街石塔。石塔建在一个石券门之上,但凡到过西津渡的人,都要从塔下经过。细心的人把它和北京的白塔对比,发现还真有些相像,莫非它们之间有些渊源?
 
主持元大都大圣寿万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的是著名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他带来了一股“梵式”造像的新风,佛像各部位的尺寸,都依据《尺寸经》。在修建白塔寺时,有一位叫刘元的工匠,“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他的子侄辈刘高也跟着参与了白塔寺的画塑,后来受命主持金山寺般若禅院建设,过街石塔就是这项工程的一部分。过街石塔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中部的覆钵弧度比北京白塔更大,更具曲线美,是我国惟一一座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堪称西津渡镇街之宝。
 
过街石塔的安放位置很是巧妙,在西津渡街区的最高点,但却在拐角处,从渡口两面斜坡朝上望都看不见,只有当人们从渡口顺着石阶气喘吁吁攀上坡顶,方能看见它气度庄严地居于街道的正中央,让人眼前一亮,同时精神也为之一振。
 
在渡口街道中央安放一尊石塔,其实很有讲究。因为从渡口登岸或者上船的人大都来去匆匆,从石塔下的券门穿行而过,就算是拜过佛了,能得到佛的庇佑。向神灵祈愿又不耽误时间,这倒是一个很务实的办法。确保出行平安,这是人们到达渡口时最大的心愿,因而人们在渡口附近大修宫观庙宇,也是津渡文化的鲜明特色。
 
西津渡码头入口这个让人有些费解的地名“五十三坡”也和宗教有关,即佛教故事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思。相传善财童子参拜了五十三位良师才修成正果,所以五十三坡在佛教中是一条“即身成佛”、“因善得财”之路,也是一条保佑平安之路。在西津渡古街上,现在还整修了观音洞、铁柱宫等庙观,都是在原址上经过考古复建。从这些宗教建筑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客商和流民虔诚参拜的背影,可以想像他们面对滔滔长江和捉摸不定的世事人生时那种复杂的心态。
 
慈航义渡
 
尽管西津渡宫观庙宇不少,但各路神灵更多是在精神上给人归宿,在现实中,西津渡一带的江面仍然险象环生,让渡江的人心惊肉跳,每遇疾风大浪,常常酿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唐天宝十年(751),大风让几十艘渡江船沉入江中,后来李德裕第一次来镇江就发现西津渡“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他在任润州刺史期间,加强了对西津渡的巡防管理。过去江面宽阔,南来北往的渡船必须经过江中的金山,而金山一带布满漩涡,十分险恶。宋绍兴元年(1131),西津渡一艘渡船载客44人,离岸还没到金山,就碰上大风,结果船上无一人生还。后来宋镇江郡守蔡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购置了五艘大船,担当水上安全救助的重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慈善救生组织,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公益性的水上救生组织代代相承,一直延续到近代,其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华之最。
 
千年根脉西津渡
就在西津渡过街石塔的北侧,有一幢古朴典雅的小楼,门额上镌刻着“救生会”三个端庄大字。进到院内,右侧是一个六角亭,亭额上篆书两字“静观”,院里立着几根大桅杆,上面悬挂的虎头旗呼呼飘扬。这里便是蜚声大江南北的“京口救生会”会址。会址正在整修布置,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很是安静,但在过去,这里却是一个繁忙而紧张的地方。
 
自从蔡创设救生会之后,历代均有政府官员招募水手驾船救生,明末清初,镇江金山寺僧和地方绅士在金山脚下设救生红船数艘,船体漆成红色,船头挂虎头牌,表示十万火急。红船起锚救生时,船夫敲起大铜锣,渡口船只都要避让。康熙四十二年,京口人蒋元鼎等15人在西津渡成立“京口救生会”,每人捐白金若干,商定对营救落水旅客的船只进行奖赏,对被救人员中的无家可归者在会中留养,或补贴路费;对遇难者打捞浮尸,置棺装殓。救生会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支持,捐助资金也日益增多。乾隆初年,京口义士蒋豫全力振兴救生会,他与后人苦心经营七代,计一百四十多年,使救生会对官府、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江西安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救生红船。直至新中国成立,京口救生会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除了救生会在西津渡高高打出慈善的大旗之外,另一个公益慈善组织也在西津渡诞生了,它就是清同治十一年设立的“瓜镇义渡局”。从这年起到1950年的八十年间,从镇江西津渡小码头到对岸瓜洲、七濠口,每天都有一种大船定时来往,旅客乘坐不收船费,称作“义渡船”,两岸穷苦百姓受惠不浅。义渡局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所置买田产的租金收益作为固定经费,因此运作稳定规范,据1936年统计每年渡客达50万人次,八十年间的义渡人次逾数千万。现在西津渡保存最为完好的码头遗址,正是义渡局小码头,如今这里只剩下正对江边马路的石梯,船只早已不见。坐在修缮后的待渡亭中,想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桩桩义举,不由得让人心头升腾起对这个千年古渡的景仰之情。
 
有人说,了解镇江的历史不可不游西津渡,因为从小山楼开始,沿五十三坡一路向东,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历史遗迹一一可寻,它们如同镇江发展的族谱,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根脉。更重要的是,从这里的津渡文化中可以读到那种慈航义渡的古道热肠和悲悯的人道主义,它在人心头感怀萦绕,让人体悟西津渡跨越千年仍生生不息的奥秘。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