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西津渡】镇江的千年根脉

2010-06-03 10:29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袁因
有人说,了解镇江的历史不可不游西津渡,因为从小山楼开始,沿五十三坡一路向东,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历史遗迹一一可寻,它们如同镇江发展的族谱,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根脉。
千年根脉西津渡
对老镇江人来说,“五十三坡”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每年到金山寺上香,只要在这里雇一头驴,不用吆喝,驴一溜烟跑上山,一蹶屁股便把人放到庙里了,于是有了“骑驴上金山”的说法。每天天刚破晓,从长江北岸瓜洲渡过来的蔬菜鱼虾,就在这里的早市交易,当水产的淡淡腥味和清晨的雾霭慢慢散去,镇江人一天的生活便开始了。
 
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五十三坡”已经是个让人费解的名字。随着长江江面的北移和泥沙的淤积,一座千年的渡口——西津古渡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和曾经惊涛拍岸的万里长江遥遥相望。只有登上“五十三坡”那留下车辙印的古老石阶,徜徉在保存完好的渡口古街上,才能想像这座千年古渡的盛况,才能触摸到镇江这座古城历史中那个悠远的开头。
 
对于镇江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一个千年古渡更能代表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江南第一渡
 
在《唐诗三百首》中,晚唐诗人张祜的一首《题金陵津渡》,描写羁旅乡愁十分传神: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代,因为更名江宁的原金陵县属润州(今镇江市)管辖,所以润州当时也称金陵,西津渡也称金陵渡。晚唐时,东边的北固山下建有“甘露渡”,西津渡在甘露渡西,于是这个名称便沿用至今。张祜的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西津渡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地势。
 
千年根脉西津渡
隋以前,西津渡与扬州的古扬子津相对,唐大历以后,长江河道南移,瓜洲与扬子津被泥沙淤塞相连,直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浣在瓜洲开挖了一条长25里的伊娄河后,西津渡便与瓜洲渡相对。
 
如今,小山楼在西津渡得以重建,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建在高高的石头基座之上,正对着义渡码头的石阶。唐代时这里的江面有二十华里宽,小山楼下泊满客船,夜晚从客栈望对面江中渔火闪烁,待躺下枕边又是汩汩涛声,怎能不引发诗人无限的愁思?和西津渡东边北固山上看长江浩荡、使各路英雄壮怀激烈不同,西津渡作为北人南渡的第一渡口,登岸北望,往往更容易引发家国的感叹和思乡的哀愁。
 
随着长江河道的变迁,西津渡口一带的地势也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现在长江从西津渡往北退几百米,渡口的影踪已很难寻觅。不过,西津渡身后的蒜山(云台山)依旧挺立,它便成为西津渡最好和最恒久的坐标,但凡古籍诗词提到“蒜山”,那便是指西津渡一带。
 
从三国到唐代,西津渡一直被称为蒜山渡,而且渡口不止一处,元代学者称为“西津诸渡”。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和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今(镇江)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时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马头,即江口也,亦曰京口港。”现已在镇江市区中的“大京口”、“小京口”和义渡码头遗址以及与金山寺相望的玉山大码头遗址等,都是西津渡的重要渡口。
 
正如“瓜洲”成为扬州的代称一样,“京口”也成为镇江在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而对于镇江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一个千年古渡更能代表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北宋诗人王安石的那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已经道出了镇江作为“吴楚要津”、“长江锁钥”、“漕挽咽喉”的要冲位置,西津渡作为镇江的重要渡口,注定了要成为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绝好舞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