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西津渡】镇江的千年根脉(2)

2010-06-03 10:29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袁因
曾经沧海 今天的西津渡一带,已经成为宽广的滩涂江岸,岸上不仅有宽阔的沿江马路,还建有厂房和民居,成为镇江城区向长江延伸的一部分。沧海桑田
曾经沧海
 
今天的西津渡一带,已经成为宽广的滩涂江岸,岸上不仅有宽阔的沿江马路,还建有厂房和民居,成为镇江城区向长江延伸的一部分。沧海桑田的巨变,使当年万里长江浩荡无垠的壮阔景象已不复存在,而古时候的西津渡背山临江,岸线平直,且沿岸分布着深槽,是船舶停靠的天然港湾。如今已在公路边上的金山寺,在清光绪以前还是长江中的小岛,长江从其南北两侧滚滚东流,金山寺宝塔和南岸西津渡隔江相望。当地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道出了西津渡一带的江面特征:金山一点大如拳,一拳击破水底天。在隋唐以前,这一带江面宽达四十华里,金山、蒜山、北固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势,蒜山因和江北瓜洲相对,成为江南第一渡口。
 
从春秋时期起,西津渡就成为连通吴楚、北上江淮的必经之路。传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就发生在西津渡。虽然只是传说,但正如顾祖禹所言:“京口南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胜,自古用武处也。”西津渡形成初期,主要的功能在军事,因为谁控制了这里,谁就能主导江南的半壁江山。
 
东汉末年,孙权在京口筑“铁瓮城”,这是镇江建城池的开始,周瑜领导的东吴水师,就驻扎在蒜山之下。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但凡到东吴议事,无不从西津渡登岸。由于诸葛亮和周瑜在蒜山定下火烧赤壁的计谋,后人还把蒜山称为“算山”。
 
东晋后的五个朝代都偏安江南,长江天堑无疑是统治者安身立命的天然防线。无论北上还是南下,西津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渡口的千年历史中,它也目睹了史册中记载的几场大仗。从韩世忠大战金兵、宋元决战、郑成功克复瓜洲直到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之战,西津渡前的长江江面炮声隆隆,成为硝烟弥漫的主战场。如今攀上云台山顶极目远望,远处长江无语东流,近处民居厂房连接成片,道路纵横,车辆川流不息,润扬大桥已把扬州和镇江连为一体,来回不过一个小时。这一切反倒让山下古风悠然的西津渡更加惹人注意,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显得宁静而超脱。
 
千年根脉西津渡
隋代大运河南北贯通之后,大运河在镇江与长江交汇,西津渡又成为漕运的必经水道,有“七省粮道”之称。直到清代,由镇江转运的漕粮都要从西津渡江面运到金山再到对岸的瓜洲北上。
 
这样一个军事、经济的水运要地,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从唐代开始便由一个军事渡口码头慢慢热闹起来。
 
因渡而生的小码头街
 
由于江水回落,泥沙淤积,西津渡诸码头都彻底登岸,昔日繁华的大小京口早已经湮没在镇江城区之中。现在的“西津古渡”,还余下玉山大码头从西到东环绕云台山一千多米的核心地带,其中义渡码头东西两侧的古街经过整修后,已经显现出清末民初时期西津渡古街的历史风貌。
 
从金山寺顺着沿江公路往东不远,就到了蒜山脚下。如今这里整葺一新,建有“蒜山游园”,游园边上就是按照“整旧如旧”原则修建改造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自从清末这一带江水回落之后,滩涂之上逐渐建起了民房,乍一看已经看不出渡口的模样。不过从义渡码头的石阶上去,随着地势一点点增高,看到“待渡亭”,看到五十三坡的券门,还有那留下车辙印的石头,仿佛刚弃舟登岸,又置身于过去那个熙熙攘攘的繁华码头。
 
上了义渡码头的石阶,一条古街就横在眼前。上世纪30年代,这一带店铺商号林立,小码头街闻名遐迩,但后来因为战火破坏,加上码头和城市商业中心东移,街区慢慢失去生气,成为老居民区。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由于住户人口增多,到处是搭建建筑,加上生活设施落后,已经使这里难觅昔日的渡口风采。幸运的是,这片古老街区并没有像很多城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那样遭遇推土机。据西津渡开发保护项目负责人介绍,虽然早在1999年镇江市政府已经批准西津渡街区的保护规划,但建设部门对待历史遗产还是保持了应有的尊重,直到2003年请东南大学拿出西津渡小码头街保护修复设计方案,才开始对这里进行整修改造。如今西津渡街区供电通讯线路都被埋入地下,排水设施也重新改造,街道两旁是联排的砖木结构民房,青砖黛瓦,富有江南特色的硬山墙造型,墙面砖缝极小,是传统的“灯草缝”,显得古朴而清秀。
 
一些工人还在忙碌,看得出来,不少门面房都是重新修缮改建的,但和四周的老房子还比较协调。街区里还有很多老居民住着,大都生活悠闲,有的和邻居聊着天,有的和脚边蹲着的猫一起闭着眼睛晒太阳。一打听,都是这儿的老住户了,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多代。临街的房子门脸都不大,但进深不小,进去之后别有洞天。因为房子有了些年头,墙体斑驳,木头的地方都有些细小的裂纹,颜色显见沧桑。不过居民们很富有生活情调,花花草草都从二楼的窗户临街悬挂下来,和晾着的衣物一道荡漾在古街上头,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生动而亲切的色彩。
 
千年根脉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的保护开发部门在整修这条街道时,竟然发现路面是历朝历代在原址上不断重修的,像是一册立体历史书,从最上面的近代开始,翻到最下面是唐代的路面。这也印证了史书对西津渡和镇江城市发展历史的记载。从唐代开始,西津渡除了驻扎军队之外,还有供行人食宿的客栈,到宋代则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市镇——江口,以后这里店铺林立,寺观相望,成为水陆相接的繁忙渡口,但到清道光年间,由于长江主泓改道,江面北移,加上兵祸不断,原有建筑大都成为废墟。镇江开埠通商之后,加上屹立江中的金山已与南岸陆地相连,古街滩地倍增,由东向西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小码头商业街。五十三坡往东是租界,后来发展成为镇江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热闹,镇江城区逐渐往东、往南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
 
街以渡名,市以渡兴,没有西津渡就没有镇江城,因此人们说西津渡就是镇江的根。经历了几千年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西津渡仍然完好保存了众多渡口遗址和码头街区风貌,体现了西津渡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这里是“中国古渡博物馆”,对西津渡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