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吴文化】昆山吴音醉人心(2)

2009-08-06 16:37
来源:无锡市政府 作者:佚名
抢救传统文化,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额手称庆。在今天的吴地,保护、传承那些日渐衰微的传统音乐艺术,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文化工程。 无锡南运河

抢救传统文化,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额手称庆。在今天的吴地,保护、传承那些日渐衰微的传统音乐艺术,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文化工程。

无锡南运河边一座小小的道院——水仙道院,这里,是筹建中的无锡道乐博物馆所在地。

道教,其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是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和许多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一直比较重视在法事崇拜活动中的音乐表现,中国道士,善于用器乐演奏和人声吟诵的方式,颂扬诸神,传播道法。吴地的道教音乐,是中国各地道教音乐中的佼佼者。

吴地道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吸取了帝王庙堂仪典音乐、祀礼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和吴地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吴地道士里也出现了大批才华横溢,技法高超的词曲作家和演奏家。

上世纪90年代,因为机缘巧合,几位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道乐演奏家有幸一起参加水仙道院一场隆重的道教法事演出,专门研究无锡道乐的钱铁民先生用家用摄像机记录下这宝贵的资料。

从那次以后,那些身怀绝技的老道友们再没有聚到一起演出过,他们的飘飘仙乐,人间再也无缘听闻,而这些仙风道骨的音乐大师们,也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渐行渐远的传奇。

在诸多的道乐传奇人物中,被誉为南鼓王的无锡人朱勤甫声名最为显赫。1921年8月,波士顿交响乐团专程来到无锡,就是为了倾听朱勤甫演奏的十番锣鼓。

鼓,是正一派道乐的核心乐器,而吴地道乐演奏家中,技法出神入化的鼓手更是层出不穷。

在吴地道乐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她深刻地影响了同地域的其他姊妹艺术,比如昆曲、评弹、丝竹乐、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同时,她在中国音乐史上也留下了大量彪炳千秋的音乐家和作品。被称为“瞎子阿炳”的民间音乐家华彦均和他的《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人所共知的艺术丰碑。而人所不知的是,华彦均自幼就在无锡雷尊殿修道,《二泉映月》其实正是取材于道乐而来。

初冬的一个周末,无锡市中心依旧喧闹如常,而市中心黄金地段的锡剧博物馆里,一场面向普通市民的锡剧演出即将紧锣密鼓的拉开帷幕。

锡剧,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之一,历史不长,只有100多年,是由苏南民间一种叫做滩簧的曲艺表演变身而来。滩簧,原是一种二人说唱,在田间地头,村舍宅院即兴表演,通俗而随意。锡剧的出身,决定了它的大众艺术属性,活泼自然的演出,通俗易懂的曲目,使得锡剧很快就在无锡、常州以及沪浙等地流行开来。不过,和许多乡土艺术一样,当时不少的锡剧剧目不免流于庸俗轻浮,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曾指斥锡剧为淫剧,并以妨碍风化为理由下令将其封杀。当时,以谷剑尘为首的吴地知识分子对锡剧进行了系统的改良,1935年,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的潘国俊再次审查了改良后的锡剧文戏,给出了肯定的评价,使锡剧这个为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得以绝处逢生。

知识分子热爱戏剧音乐艺术,并且热心投入艺术创作和改良,这在吴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翻开吴地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文人的广泛和深度参与,使得吴地的音乐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质量和水准不断得到提升。

这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民窑青花瓷盘,这是昆曲《玉簪记》的图谱,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瓷盘图案完全取自于《玉簪记》的剧情。而在当时的中国,涌现了大量类似的以昆曲剧情为题材的绘画、瓷器、雕刻和民间工艺品,古人形容那时国人对于昆曲的热情用了这样的词句:全民痴迷。

昆曲,最早不过是起源于昆山这个小地方的一个地方戏曲种类,而经过清曲唱家魏良甫的改良,他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陡然提升。

关于昆曲这个古老曲种的所有文物和资料,都陈列在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张家巷的昆曲博物馆中,同吴地很多戏剧曲艺博物馆一样,在休息日安排对外演出已经成为这里的传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