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吴文化】门泊东吴万里船

2009-08-06 16:14
来源:无锡市政府 作者:佚名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镇。在太湖之滨,这里孕育了充满独特江南韵味的文化,这就是吴文化。

七桅船、五桅船,以前在太湖上随处可见。它是太湖的象征,水上的精灵,吴地人的骄傲。据说,这种样式的帆船最早是南宋岳家军的军舰,后来战事平息,太湖的渔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把它改造成了渔船。几百年过去了,太湖依然烟波浩渺,帆影点点,船上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靠天吃饭是渔民们的生存法则。没人知道一天的收获会怎样,可能鱼虾满仓,也可能无所收获。

蒋富宝的船是太湖上仅存的几条七桅船中间的一条,曾经有人想出高价把它买下作为收藏。但老蒋没有同意,不是因为价钱的原因,而是从出生起便在这条船上的他,已经离不开水上的生活了,他总觉得有船才有家。

吴地先民自古就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古文献中记载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吴越春秋》中更是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军事、娱乐,吴人无一不与船为伴。先古吴人还曾把船作为死者的安葬之所,视船为灵魂的栖息之所。

很难想象现在这片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富庶之地,当年曾经荆棘密布,水泽湖泊交错,时常洪水泛滥。因为水患频仍,在中原人眼中,吴地是一片南方的萧索蛮荒所在,很少涉足。而远古时便聚居于此的吴人则在这里开始了一段与水为伍,与船相伴的传奇。

吴人与船的故事,就开始于水中漂浮的这一块块木头。他们曾骑在圆木上顺水漂流,从而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洪水的浩劫。后来有人抓住一块木片向前划行,渐渐演变成了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圆木掏空,人坐其中,还可随身携带物品,这就是吴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

那么,吴地造船的历史,究竟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这里是位于江苏常州的淹城遗址。3000多年前,这里的城池有三道水系包围着,形成了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现在,远古的城塞早已灰飞烟灭,但当时的环城水系却完好保存了下来。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清淤过程中,人们在内城的河道中发掘出了三条春秋时期的独木舟。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国考古界。其中最大的一条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被学者誉为“天下第一舟”。

古淹城独木舟的出土,昭示着春秋时期的吴人已经把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了。

春秋时期的吴人是一群骁勇善战、忘死轻生的尚武之士。而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军事势力一度达到鼎盛,北上中原的野心以及目空一切的霸气,让这时的吴国成了一部超级战争机器。他们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称霸一方。在一次次的征战中吴国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无人能够与之争锋。

这是镌刻于战国时期铜壶上的战船图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战船已经分为上下两层,航行与战斗互不侵扰,十分先进合理。这种战船的原型正是吴国的军舰。据《越绝书》记载,伍子胥著有水战法,规定了舟船尺寸、水军编制和船队战法。其中主要的战船大翼——宽6尺,长12丈,可容战士26人,其中擢手50人,舳舻手3人,操长钧、矛、长斧兵器的各4人,官吏、仆人、射长各1人,共可乘91人。伍子胥时期最大的战船“余舟皇”号,船高6层,可载兵士2000余人。

在拥有了如此尖端的战争利器后,吴国君王称霸的野心迅速膨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费全国之工修筑邗沟,当时无数劳工日以继夜地劳作,引长江之水北上,从而将吴国的战船开进中原腹地。

夫差称霸中原的野心最终还是破灭了,但那条耗费万民之力修筑的邗沟至今仍静静地流淌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人工运河。1000多年之后,隋炀帝又在它的基础上开通了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贯通了中国的南北,也让吴地在大一统的中国开始扮演新的历史角色。“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是古人对扬州当时繁忙水路运输场景的形象书写。而大唐的盛世更让这里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交通枢纽与贸易集散地之一。

这些精美的瓷器藏于扬州双博馆,它们均出土于扬州地区,却并不是在这里烧造的。这些当时中国著名窑场的精品,通过水路汇聚扬州,再远航到世界各地。扬州,就如同现在的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贸易港之一。

可以想象,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货物汇聚于此,繁忙的漕运让吴船成为承载帝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具。而同时乘船而来的各地精英也令当时的吴地人才济济、欣欣向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对这一盛况的最好注解。

随着航运的发展与各地人才的汇入,吴地的造船业也蓬勃兴旺起来,很多船型都领先于世界。这种平底的沙船,就是这一时期吴人对世界造船史最大的贡献。

吴地沙船平头、方艄、平底、船身较宽,吃水浅,在水上航行时受到的阻力也较小,因而行驶平稳,在水浅沙滩多的水域很容易通过,直至今日仍在使用,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里程碑。

这是一艘在扬州出土的唐代独木舟,长5米,高40厘米,由独根巨木制成。据专家考证,这很可能是一艘在当时往来于大船之间的小型运输船,方便快捷,自由穿梭于码头与商船之间。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艘大船,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在它身上考古人员却发现了一项领先世界百年的先进技术——水密舱壁。

延绵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吴地南北,在扬州与长江相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中国最重要的南北水路与东西水路自隋唐时起直至今日,船只终日往来不息。吴地的粮食、丝绸、手工艺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的政治中心。风浪中前行的吴船对中国政治的巩固与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漕运的蓬勃发展,变相刺激了吴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让吴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探究更广阔的世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