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民国时期中国人消费观念:爱好外货 鄙夷国产(6)

2011-05-04 10:16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金普森 周石峰
最后,崇洋风气的广播蔓延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媒介,一为商品广告,一为人口流动。广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向社会灌输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样式。近代都


  最后,崇洋风气的广播蔓延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媒介,一为商品广告,一为人口流动。广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向社会灌输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样式。近代都市尤其是上海,广告业已经相当发达。其中经常出现以社会上层为对象的广告,如“特请中华士绅前来惠顾”(注:《申报》1910年2月9日。),“海内士绅咸称上品”(注:《申报》1905年12月6日。)。尤其是香烟的广告中,极力强调“均是上等社会所最欢迎”(注:《申报》1915年7月8日。)。一些国货广告也以洋货为其诉求方式(注: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社会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17.下),第156页。),即便是国货也要取洋名。此类广告既是社会崇洋风气的反映,反过来又加剧了崇洋的社会心理。尤其重要的是,像《申报》、《新闻报》这类企业化大报,其发行量突破了15万份,发行范围早已超出了上海一埠,广告中的暗示无疑也随着报纸一起散播到了全国各地。

  崇洋风气也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扩散。近人对此有一段绝佳的记载,“上海人到内地,总喜欢夸言上海的洋房怎样高,上海的马路怎样阔,上海的女人怎样时髦。内地人逛了一圈上海而回到故乡,也往往喜欢眉飞色舞地介绍给他的同乡人听,上海的洋房怎样高,上海的马路怎样阔,上海的女人怎样时髦。没有到过上海的人,而理想起上海的整个来,也总往往是上海的洋房不知怎样的高,上海的马路不知怎样的阔,上海的女人不知怎样的时髦”(注: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8页。)。其实,一种风尚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压力,从而使之向四周扩散。当时有人在分析他自己为何由“土”变“洋”时,说“吾在十年前是极端提倡国货的人,一切东西都要用国货,甚至晚上读书,也要用旧式茶油灯。这种严厉的态度,恐怕不是现在一般穿洋装演说爱用国货的热心人士所有的吧。当时衣服方面,当然有几身绸缎的衣服,后来不幸父亲去世,不能穿了,乃决计穿布袍布鞋。但是上海人见了,莫不道是土老儿……横竖中国不是吾一个人的中国,我何苦为人嘲笑,所以服装就渐渐时髦起来”(注:吟阁:《一位严肃的老朋友》,《申报》国货周刊,1933年1月1日。)。

  近代中国,正从一“圣化”的传统社会转向“世俗”的现代社会,全国日益交通,传媒愈益发达,“以洋为尚”的社会风气借助于各种传媒,大量洋货,以上海等通商口岸为策源地,散布至全国各地,正所谓“爱用洋货的风气,由国外传入租界,由租界蔓延都市,由都市浸淫乡村内地”(注:黄康屯:《妇女国货年的棒喝词》,《申报》国货周刊,1934年1月1日。)。此种风气,仅仅依靠对民族主义的工具性利用,实难遏止,用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崇洋习气’决不是几句‘爱国’‘爱国’和来几个‘什么年’‘什么年’所能杀得到的”(注:茜:《圣诞老人和妇女国货年》,《申报》1934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