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古人纳凉有妙招(2)

2015-08-13 14:3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刘黎平
淡定 孟浩然做个新发型 躺在竹床上叹清凉 唐朝很热,唐太宗要离开长安去避暑,结果有大臣说: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长安煎熬,自个儿去凉

淡定

孟浩然做个新发型 躺在竹床上叹清凉

唐朝很热,唐太宗要离开长安去避暑,结果有大臣说: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长安煎熬,自个儿去凉快。唐太宗听了,不好意思了,最终只好忍着热待下来。还有一则有关避暑的故事是,唐高宗带着有身孕的武则天去郊外的万年宫避暑,碰上山洪在深夜爆发,若不是执勤的薛仁贵大哥发出预警,估计唐朝的历史得改写。

总而言之,唐朝确实热。不过,唐朝的诗人倒挺淡定。例如孟浩然,就很会自我制造凉爽气氛。话说某个夏日的黄昏,在孟浩然老师的家乡襄阳,具体而言,应该是在岘山附近,孟老师那时正在等一位姓辛的朋友。这岘山,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一代英雄孙坚就是战死在这里的。当然,这里不谈三国英雄,只说纳凉。我们一起读一读孟老师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水田园诗人孟老师,在夕阳西下,明月东上之际,早早做了一个新发型,“散发乘夕凉”,把头发全部披散开来,整个身心也随之散开了,凉快了。正因为“散发”,才能“乘夕凉”,可见发型也跟凉热有关,想要凉快舒适,先把发型改一下。

接下来可凉快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拂面,将荷花的清香送来;竹枝上有露水滴落,其清响也送到耳畔。清风荷花,竹林水滴,真正是降暑神器啊。只有区区十字,将整个大唐的温度都降下来了,那种宜人的凉快,透过文字,输送到了今天,每读一次,就凉快一次。所以说诗歌,绝对是降温法宝。文学降温,文艺避暑,比物理降暑和降温,更有持久性,而且还不耗电。

还是说回孟浩然老师,他等朋友,但老友没来,他很遗憾,晚上都还在遗憾中,“中宵劳梦想”。但其实,从诗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看,他一点都不遗憾。为什么呢?因为没等来朋友,却等来了凉风。

通过画面来制造凉意,高骈也是高手。高骈是位将军,曾经平定交趾之乱,功勋高。在炎炎夏日中,他同样显示出大将风度,镇定自若,观景而纳凉。虽然夏日很长,但是家中有绿树,树阴能抵消酷暑,“绿树阴浓夏日长”,而且还有水池,“楼台倒影入池塘”。将军也是个心细之人,一点点的微风兴起也被他观察到了,更进而感受到微风送来的阵阵蔷薇花香,“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里,花香是降温神器。这和孟浩然老师的“荷风送香气”是同一种纳凉模式。

还有白居易,他是怎么乘凉的呢?不知道是哪年夏天,唐朝的人们热得到处找避暑胜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热得发狂,可是“独有禅师不出房”,为什么这位人士如此淡定呢?原来“但能心静即身凉”。这种乘凉模式就是今天常说的“心静自然凉”,不过实在有点太高端,一般人做不到,不如孟浩然和杨万里在大自然的清新气氛中寻找清凉比较可行。

潇洒

李白“裸奔”山林 除帽脱衣享清凉

李白老师是个生性潇洒之人,城市热得实在熬不住了,就干脆跑到郊外去。你瞧瞧咱们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一到山林里,就摘掉帽子,脱掉衣服,“裸袒青林中”,几乎赤条条地享受凉风, 帽子挂在石壁上,露着头发吹着松林里吹来的清风。果然是惬意的夏日人生,颇有魏晋风度。

相比起来,杜甫老师老实多了,他也热得不行,“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幻想有长风,“飘飖吹我裳”,但这只是幻想,怎么办呢?只能打开窗户透透气,“开轩纳微凉”,也只是微微的凉快,无可奈何。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