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千姿百态的戏曲种类 漳州戏剧源流(2)

2009-07-30 16: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明以来,由于海澄月港的兴起,“所贸金钱,岁无虞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云南漳也。”《清潭风俗考》里说,漳州当时的农民极力扩大耕地,城市

明以来,由于海澄月港的兴起,“所贸金钱,岁无虞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云南漳也。”《清潭风俗考》里说,漳州当时的农民极力扩大耕地,城市里头,有多种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从前的败屋矮墙,化为画梁雕栋。《龙溪县志》卷23记载当时漳南以“孤屿遥屯,前代不啻瘠土,忽而声名文物,成为东南一大都会。”这么优厚的经济实力,给漳州地方戏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992年5月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是最好的证明。《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以下简称《明刊三种》),是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静卧在那里的明万历甲辰(1604年)由李碧峰、陈我含于海澄刊刻的《满天春》和明万历年由漳州林景最刊刻的《钰妍丽锦》,明万历年间漳州洪秩衡刊刻的《百花赛锦》的三本戏曲选段和统管如集。这个前所未有的发现,对闽南戏剧史以及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贡献!《明刊三种》之第一种《满天春》收录了“明戏十八队”,实际是18个折子戏,在其上栏还收录146文唱段的曲词;《明刊三种》之第三种《钰妍丽锦》和第三种《百花赛锦》中收录了113支唱段的唱词。这些折子戏和唱段皆选自南戏《刘智远》、《高文举》、《朱文》等27个剧目。《明刊三种》的发现,可见明代漳州一带戏曲繁荣之一斑,也印证了中国戏曲史的“始于京,盛于明”的论断。

清代各路戏剧流入漳州,经宋、明的戏剧熏陶,漳州一带的风俗已是每节必有戏。《云霄县志》记载:“俗淫于潮戏,每岁一街杜最少演出十数台,已所费不赀”其演出的剧目之丰富甚至编成民谣。入清以来在漳州一带流行的戏剧很多。据漳浦人氏蔡爽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成书的《官音汇解释义》中记载,有唱官腔的正音戏,唱白字的泉腔,做大班的昆腔,做九角的四平戏,唱潮调的潮腔,唱小曲的采茶戏,抽交肋的傀儡戏,以及“通音”的乱弹、罗罗等。而被称为漳州老戏的闽南四平戏在漳州一带可谓盛极一时,现保留在南靖县的四平戏荣华班一对牙芴可为资证。该戏班成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牙芴为朝廷官员所赠,一面涂写“荣华班”,另一面涂写24个演出的剧目,其中有《状元游街》、《金花报捷》、《百花赠剑》、《断机教子》等。当即民间流传这样的戏谚:“荣华看一出,胜过咸菜烧肉骨”、“荣华吹,热闹仔子胚(年轻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兴建于漳州市新华路达聪巷内万寿宫戏台是江西商贾来漳兴建同乡会馆时修建,每年皆请江南戏班或过境戏班演出,难怪乎《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

民国以来,漳州终于有了自己语言声腔的戏曲——芗剧。芗剧形成于台湾,但是孕育这种剧种的主要基因是漳州的方言体系、漳州锦歌,由这2个因素构成台湾歌仔戏(芗剧)的道白和主要声腔,然后加上车鼓、采茶以及中原传来的各种戏剧的表演而形成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歌仔戏传回大陆,这个新兴剧种回到她的基因怀抱里,立即风靡一时,在漳州、厦门,甚至扩展到泉州地界,所有的戏剧为生存,几乎都改弦换辙演歌仔戏。歌仔戏在大陆流传中,以得到充实和发展,1954年得名为芗剧。在漳州地区除靠近潮汕地区的东山、诏安、云霄、平和4个县份以潮剧为主兼流行芗剧外,其余县(区)皆以芗剧为主。芗剧这个剧种已成为福建省六大剧种之一,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流中 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流传在漳州地区的千姿百态的戏剧,近1000多年来给漳州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陶冶人们的情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