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千姿百态的戏曲种类 漳州戏剧源流

2009-07-30 16: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漳州戏剧的兴起与发展和中原文化南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漳州戏剧的兴起与发展和中原文化南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漳州一带主要生活着“蛮獠”的少数民族,从晋末水嘉之乱之后,就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特别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父子奉令率军入漳。并于垂拱二年(686年)上建州表,获准后,陈元光率领的中原58姓大军在漳州落地生根。从此,“男生女长通藩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并传来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漳州变成“花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带来了“中军乐吹,大鼓凉伞”等文艺,陈元光的诗句“父老吹龙笛”、“和之美玉萧”就是对漳州文艺的具体描述,也说明中原文化的传入,给漳州戏剧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314年间,漳州僻处东南偏安一隅,经济、文化都得到顺利的发展,朱熹在《跋吕仁甫诸公帖》云“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 ,卒在东南”天旋地转,闽浙反居于天下之中。”由于经济发达,文化也繁荣,宋元符元年(1098年)漳浦县挂有“弦歌堂”,漳州府志补遗记载“林虚极(道士)于宋和年间(lll9—1125年)晋京参加七科试,中琴科,引御前奏琴,宣台赐佩金紫,号金法郎,后乞归漳。”戏剧也于这个时期兴起并得到发展。据《朱子守漳迹实》载:“朱先生守临漳,末至之始,阖郡吏民得于所素,竦然望之如神明,俗之淫荡于优戏者在悉屏遁。”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年)知漳州,可见在他上任之前,漳州早有优戏存在。著名戏曲史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续墨客挥犀》(卷七):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评鼓戏,数年间进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词,皆之醇初制也。朱熹在漳州料也见过这种评鼓戏,《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载:“如舞评鼓,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的。”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年--1269年)在家居时著有《灯夕二首》,其中《评鼓》篇有“本子流传自柳营”词句,柳营则为漳州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交会处。由此可见,漳州于宋时流行着评鼓戏。北宋龙溪人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中因看不惯当时盛演为“陋俗” 的乞冬戏,给她罗列了八大罪状,“欲望台判,按榜市曹,明示约束;并贴四县,各依指挥,散榜诸乡保甲严止绝。”《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据此把漳州乞冬戏断为中国南戏之一,是中国戏曲形成的里程碑之一,这也是洛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件荣耀之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