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扎根龙海的歌仔戏 以月琴弹唱的芗剧

2009-07-30 15: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芗剧,原称歌仔戏,改良戏。

芗剧,原称歌仔戏,改良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扎根龙海,已有57年历史,在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芗剧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早在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闽南人民也曾先后跟随东渡参与开发。当时流行于闽南九龙江锦江(石码)一带的民间曲艺锦歌、车鼓、采茶也随之传入台湾。定居台湾的闽南人民,出于离土怀乡之情,经常拉唱娱乐,渐而形成了以说唱锦歌为主的民间乐社—歌仔馆。甲午战后,日军侵占台湾,台湾同胞深受军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怀国思乡的感情更加浓厚。他们利用闽南家乡的“锦歌”,以月琴弹唱,抒发如泣如诉的“七字”调,加上锦歌的“杂念仔”调,形成系统的“歌仔调”唱腔。接着又采用车鼓、采茶的打击乐及表演形式,发展为“歌仔阵”。并随之表演有简单角色和动作的“落地扫”。它又吸收从内地传入的弋阳腔、乱弹、四平、七子班、白字、京剧等剧种、音乐和表演艺术的精华,经过不断的充实提高,形成了台湾歌仔戏。

1928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台湾台南县学甲镇的闽南乡亲回祖籍龙海市角美白礁慈济宫进香、祭祖,随聘而来的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在慈济宫前清唱歌仔戏,观剧者人山人海,轰动一时。从此歌仔戏班又经常回龙海家乡进行艺术交流。龙海民间因此唱歌仔戏成了时髦。1931年,台湾歌仔戏“新女班”来海澄港尾石埠演出,当时浮宫后宝的小梨园戏“宝德春”受其影响,为争取观众,聘请台湾歌仔戏艺人来班教授《乌盆记》,演出后大受欢迎,为小梨园戏变脱为歌仔戏走出了第一步。1932年,由台湾歌仔戏“霓生社”、“霓进社”留在厦门的艺人组成的“金声团”到石码文明戏院作为期10天的演出,澄、码观众为其震动。过后,活跃于广大城乡的“金瑞春”、“新金春”、“连桂春”、“晋春”、“新祥云”、“正桂春”等小梨园班,都纷纷仿效,改弦换调,变脱成为歌仔戏班。同年,台湾歌仔戏“新女班”、“双珠凤”又相继进入角美、紫泥一带演出,所到之处当地观众都掀起一股学习歌仔调、演出歌仔戏热潮。于是台湾歌仔戏就在龙海扎下了根。成为龙海人民喜爱的地方戏。

1938年5月,厦门被日军占领后,国民党当局取缔歌仔戏,使歌仔戏面临绝境。此时,海澄浮宫丹宅村的名艺人邵江海,经不断探索研究,以歌仔戏为基础,从流行于闽南的锦歌、民歌中吸取精华,揉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种的部分曲牌,创造出新杂碎调、火炭调、汉调、大补瓮┈┈等一套新的曲牌,取名“改良调”。在乐器方面,改以六角弦替代原台湾歌仔戏的壳子弦为主奏乐器,并以其长期积累的丰富地方语汇,编写了“送哥当兵”、“送寒衣”、“骂汉奸”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唱段,以卖唱形式广为传播,为改良戏的诞生鸣锣开道。随后,编写定型的演出剧本,改“幕表戏”为定型戏,将歌仔戏发展为“改良戏”。由于改良戏的主调“杂碎调”,旋律流畅,节奏强弱快慢、词句或长短或随意变动,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乡土情调,易学易唱,而且邵江海整理编写的改良戏剧本《六月雪》、《雪梅教子》、《李妙慧》、《白蛇传》等一批剧目,语汇通俗生动、音韵朗朗上口,加上当时有“新金春”名演员扁仔旦和伴奏庄走唱参加演出,使改良戏以崭新的形象,继续风靡于闽南一带。

改良戏的诞生,使龙海的芗剧活动更趋活跃。从1938年到四十年代中期,海澄、石码、紫泥、榜山、角美、东园、浮宫、白水、东泗、港尾、程溪、九湖、步文等地,相继出现了表演改良戏的“笋仔班”、“金宝升”、“碧南升”、“金道升”、“赛福升”、“新连升”、“恒福春”、“东阳春”、“明贵春”、“梅凤春”、“勤芳春”、“明月春”、“新华春”、“正艳春”、“新艳春”、“明月园”、“新岭东”等一大批业余子弟戏班,他们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并在艺术竞争中不断提高发展。有些经过拆并组合,渐而形成专业性演出的职业班社(称黉门戏班)。至四十年代后期,由于国民党当局为了打内战,到处抓丁,使业余子弟班大批垮散,职业班社也在不断组合中渐而减少,直到解放前夕,仅留有“笋仔班”、“咸草班”、“武皇春”、“碧南升”、“明月园”等几个班社,并曾一度暂停演出。

解放后,龙海的改良戏重获生机。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原有的子弟班纷纷恢复活动,为发动群众参加土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合作化时期,为适应群众物质生活提高后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业余剧团发展到上百个。1956年至1958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原海澄、龙溪两县先后组建了“海澄艺联”(后与“厦声”合并为海澄芗剧团)、“龙溪实验”两个芗剧专业团体。这些专业剧团的建立,对于龙海芗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们整理了171个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又创作了一批现代剧目。如以海防民兵为题材的《海岛民兵》,以抗洪救灾为题材的《堤上团圆》,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王占春》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1960年,龙溪、海澄并县,芗剧团也随之合并成为龙海芗剧团,又相继创作上演了《抗洪线上》、《活阎罗黄河东》、《锦江怒潮》、《双考》、《牧场新歌》、《一号服务员》等一批现代戏。有的还选赴华东地区演出。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农村中的业余芗剧团变仿效专业的作法,整理传统剧目,编写现代戏,演出定型戏,使龙海的芗剧活动,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1967年至1976年的文化革命期间,“芗剧”遭受禁锢,专业和业余的芗剧团体被全部解散。

1976年10月以后,“芗剧”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又相继恢复活动。从事芗剧的艺人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对芗剧的剧目、音乐以及表演艺术进行了新的探索、革新,再次整理、锤炼和移植了传统戏《吕蒙正》、《杀鸡记》、《三凤求凰》、《主婢恋》、《双教子》、等一批剧目,使之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更臻完美,其中12个剧目的唱段被中国唱片公司、香港东方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广为发行传播。在继承发展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上演了《南江彩虹》、《发嫂赶鸡》、《海峡奇缘》、《体面婚姻》、《龙岭春晓》等一批优秀现代戏。特别是1979年创作的《龙岭春晓》(后改名《双剑春》),被选送作为龙溪地区歌仔戏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三等奖,为龙海芗剧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同时,一支由47个村镇单位组织的拥有3000余人的业余芗剧大军,也经年累月活跃在龙海城乡,为群众演出,在专业剧团的辅导下,思想性和表演艺术有了新的提高。“芗剧”,作为龙海人民喜爱的戏曲之花,目前正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它将在改革的洪流中,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