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重庆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3)

2010-05-11 14:25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范晓
竖井,顾名思义,就是洞道近于直立的喀斯特洞穴。在地壳强烈抬升时期,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垂向流动加强,沿着岩石中垂直裂隙集中的部位,就极易形
竖井,顾名思义,就是洞道近于直立的喀斯特洞穴。在地壳强烈抬升时期,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垂向流动加强,沿着岩石中垂直裂隙集中的部位,就极易形成直立的洞穴,并成为连接不同高度的水平洞穴的通道。竖井一般先在地下发育,芙蓉洞石膏花支洞的南端尽头,就有一个深达229米的竖井。由于地下水沿竖井集中渗流,会导致地下洞穴的扩展,并引起地表塌陷,这样竖井就会暴露于地表。2002年3月,在芙蓉洞附近的山顶,笔者就曾考察过一个刚塌陷不久、暴露出来的竖井口,深不可测。天星乡的竖井中,是否有与芙蓉洞相通者,仍然是探险者们感兴趣的问题。
 
以艾琳·林奇(Erin Lynch)小姐为首的英国牛津大学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曾多次进入亚洲最深的汽坑洞,并赶在江口电站水库蓄水淹没下部洞穴通道以前,于2002年11月基本完成了对汽坑洞的探测。按照洞穴探险者的习惯,他们也用了一些即兴应景的词语,来对洞穴的各个段落命名。汽坑洞洞口海拔1162米,位于天星乡政府驻地南410米处,由洞口向下,是一段深达707米的竖井状洞道,竖井底部向北转为水平洞穴,首先是一段海拔454米左右被称为“时间耗尽段”的平台,随着洞穴缓缓下延,经过“信仰丢失段”和“真诚保持段”,达到海拔382米的“上游水塘”,这是汽坑洞的第一个大转折,洞穴走向由东北偏北突转为西南,进入“地狱之河”。在“地狱之河”中段海拔309米处,洞穴又急转为一个深达60米的竖井——“龙嘴”,洞穴中的水流在此形成壮观的“龙嘴瀑布”。经过“龙嘴瀑布”段的竖井,“地狱之河”的洞道又转为平缓,前行不久,便是汽坑洞的第二个大转折,洞道由西南突转向北,并直至汽坑洞底端,海拔242米的“终点水塘”,这段洞道西侧有支洞分出,与垌坝洞相通。垌坝洞的结构与汽坑洞类似,深度达到656米。
 
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是相通的,因此按照芙蓉江江口电站水库海拔300米的最高蓄水位推测,现在汽坑洞内升高的水位已淹没了“龙嘴瀑布”的大部。有意思的是,汽坑洞虽然离芙蓉江较近,离乌江较远,但探险者却发现洞内水流是流向乌江的。因此专家们认为,蓄水以后江口水库的部分库水极有可能通过汽坑洞向乌江渗漏。
 
朱学稳认为天生三桥是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喀斯特天生桥群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流,有点像土壤中的蚯蚓,它通过对岩石的溶蚀,把地下搞得千疮百孔。不仅在地下形成复杂的洞穴,还极大地影响了地表的地貌,形成如天生桥、天坑、地峡等喀斯特景观。
 
【重庆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
出武隆县城,沿乌江右岸的支流羊水河上行约30公里,即可见到另一项世界级的喀斯特奇观——天生三桥。从字面上即可了解,桥是天生,且有三座。自上游往下游,依次为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皆由三叠系的石灰岩组成。天龙桥上端至黑龙桥下端直线距离仅1500米,在同一河流上竟连续出现规模极其宏伟的三座天生桥,全世界仅此一地。
 
天生三桥所在的羊水河段原来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暗河,暗河造成了规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并因溶蚀发展、洞穴扩大,终于导致洞穴顶部发生串珠状的塌陷。在洞顶塌陷的地段,形成巨大的天坑,暗河暴露成了地表河。而在若干天坑之间尚未塌陷的窄窄的残留洞穴段,便形成了天生桥。
 
如果残留的洞穴段较长,那就不成其为桥,而应该叫穿洞。以什么标准来区分呢?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学家J.N.Jennings认为,应以阳光是否能到达整个桥孔通道作为界定天生桥的标准,并提出天生桥的极限宽度是180米,因为欧美的天生桥孔高都在70米以下,当桥宽超过180米,阳光便不能穿透桥下孔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