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三十二):江海交汇的地方

2009-08-05 12: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2005年6月23日,在由上海吴淞口开往崇明岛的轮渡上,我们为乘客播放了20年前《话说长江》中崇明岛的镜头,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在镜头里出现过的人。20多年过去了,一些乘客还能认出当年的崇明岛。我们播放的画面里,没有乘客认识的人,但他们提供了不少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来到当年长江农场的第一奶牛场。现在的上海牛奶集团至江鲜奶有限公司,找到了最熟悉过去情况的老场长,老场长叫来范明官,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在20多年前《话说长江》中的影像。20多年前,范明官还是个刚参加工作的挤奶工,现在已成为奶牛队队长。范明官出生在上海闵行县农村,1980年奶牛场招工时来到了崇明岛。范明官1986年与场里同时挤奶工的徐亚兰结婚。现在,他19岁的女儿在南京财经大学读书,妻子是奶牛场的仓库保管员。当年工人们手工挤奶的场面早已被机械化挤奶所替代。如今,这里生产的鲜奶全部提供给上海光明乳业集团,供应上海乃至全国。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这是20年前在长江口拍摄的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崇明岛的影像。大约在两千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江苏省江阴一带,由于江水携带泥沙的淤积,入海口的南北两岸缓慢增长,江心的沙洲逐渐形成了崇明岛和后来出现的长兴岛、横沙岛。崇明岛把长江口分成两部分,北支水道最窄处只有2.4公里。南支水道最窄处8.3公里,最宽处60公里,是长江入海口的主要水道。多年来,连通崇明岛与长江南北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近年来,现代化的高速船初进了崇明岛与外界的物资和人口流动,现在岛上的户籍人口70万,其中有近5万人在岛外谋生,又有6万多外来人口在崇明岛上工作生活。崇明岛每年因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新增土地约两万亩。现在的全岛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三大岛。

崇明是上海市管辖的一个县,县城设在有10万人口的城桥镇。镇上的步行街虽然不像南京路那样人群熙熙攘攘,但是光顾这里的居民和游客依然可以伴随海风和流行音乐,享受着江中小城的热闹与悠闲。今天的崇明岛人大都是垦荒者的后代。自宋朝以后,江苏常熟、句容等地的人来到岛上捕鱼、晒盐、垦荒,成为岛上的先民。还有一些居民是在1949年以后上岛,他们当年有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移民垦荒者。崇明岛是年轻的岛屿,最早的两个沙洲-----东沙和西沙,出现在唐朝。北宋时新增了姚刘沙。元朝以后沙洲数量不断增加并相互连接成岛。明末清初,崇明岛已成为长10公里,宽20公里的大岛。历经1300多年长江大浪淘沙,东海海潮推拥,若沉若浮的崇明岛才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崇明岛为东海瀛洲。那时岛上的土质盐分降低,农业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崇明岛大规模的围垦是从1959年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为了解决人口剧增带来的脸市问题,动员10万人到崇明岛和沿海滩涂围垦。早年围垦都是靠人工挑泥完成的。岛内的多处大堤是一次次围垦的记录。1968年,上海市普陀区17所中学的17个毕业生来到崇明岛落户,之后又有22万上海知青陆续来到崇明岛,成为当时围垦造田和农业生产的主力。从1956年到1984年,崇明岛围垦土地612569亩,超过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崇明岛成为上海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不断被围垦的崇明岛上,自然的演变并没有停止,长江携带泥沙淤积而成的滩涂,很快就会长出芦苇等野生植物,并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的生物链,科学家把这一地貌叫作湿地。东滩位于崇明岛的最东端,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唯一一块保持了自然本色的滩涂湿地。成为数百种鸟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东滩湿地也吸引了岛上居民的目光。1989年,在崇明岛最东端一个新的村庄-----瀛东村出现了。十几年过去,瀛东村在当年的芦苇滩上建起了果园和鱼塘,家家住进了统一建造的别墅式楼房,没有围垦就没有瀛东村。这里的村民原先都住在东滩湿地附近的良种场,发展缓慢,收入很难提高。1985年,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着七个村民来到东滩开始围垦。两次围垦2600亩,现在已经有4000亩地。村民们围垦的土地,大都用来养鱼养蟹。陆洪明夫妇承包了两个鱼塘,每年收入七、八万。1996年,听说村里又计划围垦湿地,他也打算再增加两个鱼塘,可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因为崇明县政府已经禁止在东滩围垦。不久,陆洪明的家门口就矗立起巨大的风车。2005年,崇明风电场第一期三台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湿地吸引的不再是垦荒的农民,上海复旦大学的副教授赵斌,每个星期都要带着助手踏上这条湿地小道,在这里他们建立了三座通量塔。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记录整个湿地碳通量的变化,以及其他多种数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