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汉语拼音五十年(上)(3)

2009-08-08 14:51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佚名
在20世纪初叶风雨飘摇的中国,汉语拼音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

在20世纪初叶风雨飘摇的中国,汉语拼音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孙中山在提倡教育兴国的同时,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国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各地在普及教育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汉字繁难,另一个就是方言繁杂。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他们把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部分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商议制定新的拼音方案。

1913年2月2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全国各省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的宗旨非常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然而,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审定汉字的读音时,代表们便吵作一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论证、调解,会议终于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但在采定字母这件工作上,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分歧。

在这本倪海曙编著的《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中,详细地记录了会议后期的情形。副会长王照积劳成疾,痔疮发作,常在会场流血至脚踝。会长吴敬恒不无辛酸地写道:

“无非人人想做仓颉,人人自算佉卢,几乎也无从轩轾,也无从偏采哪一种。”

争论不休的时候,鲁迅等人提议,能否采用审定字音时所用的“记音字母”。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会议对这套汉字笔画式的字母加以修改,定名为注音字母。

这种从古汉字里变化而来的字母,犹如从中国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生长出来的新枝,它迎合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在国内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1930年,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

在这部风靡二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中,演员们的对白、唱词,采用的均是标准的国音。注音字母从颁布的那天起,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了全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陈独秀、胡适等救国心切的学者提出了激进的看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制定国语罗马字,来逐步代替汉字。

在那场辐射了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新文化运动中,废除汉字的呼声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言论。也许,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后发国家都会面临的棘手的历史课题,毕竟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割断历史,也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文化归属。然而在1919年,废除汉字这震耳欲聋的呼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迫切心理。

192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召集了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语言学家,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政府同意制定这个方案,不是要废除汉字,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罗马字又称为拉丁字母,它是国际通用的字母形式,民国政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是为了作为辅助学习汉语的工具,和便于对外交流。

1926年9月,语言学家们将拟定好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正式提交给了教育部。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和《注音字母》一起推广使用。可是,人们却很难接受它。

在沉寂无奈的境地里,黎锦熙回望自民国以来,中国拼音运动举步维艰,写下了一首名为《龟德颂》的打油诗,以此自勉:

当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走向低潮的时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却以另一种方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苏联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结果。

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时候,深感到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列宁的倡导下,国家开始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苏联拉丁化运动的成功,引起了旅苏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等人的关注。他们也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字的拉丁化问题。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的中国人涌入了苏联境内。

这些难民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成为旅苏华工中的庞大群体,为了扫除华工中的文盲,吴玉章等人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华工中普及教育。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它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利器,在国内迅速传播。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