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汉语拼音五十年(中)

2009-08-08 14:57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佚名
在这些代表中,有五个人来自同一个地方,程淑欠、程宽牛、陈儒英、吴建生和他的母亲俞冰如。他们代表着当年“拼音识字”运动中一个名震全国的地方——山西省万荣县。

1949年元旦,北平城里冷冷清清的,城区早已戒严,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城外传来的炮声。

这一天,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叫黄金鳌,是蒋介石派来的说客,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登门拜访。

这一年,蒋介石做好了溃逃台湾的种种准备,他在将110吨黄金、白银,以及1.4亿美元的外汇偷运到台北的同时,也在四处网罗人才。59岁的黎锦熙。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

黎锦熙所说的毛生,就是毛泽东。三十六年前,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是黎锦熙的学生。从那时起,黎锦熙就致力于拟定一套完善的拼音方案,来帮助认读汉字,以求普及教育、振兴中华。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黎锦熙拟定的拼音方案,却难以在民间推行。黎锦熙期待着毛生,期待着在新中国一展抱负。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协会的发起人,是一位年已七旬的革命老人,他叫吴玉章,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协会从筹备到成立,都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诸事待理,毛泽东为什么会对文字改革工作如此重视?

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危机,人民生活非常贫苦,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和半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极大地阻碍了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这一年12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离开祖国,前往苏联访问。在长达74天的访问中,中苏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一次会谈中,毛泽东专门与斯大林谈起了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

此时的中国,并存着三种不同形式的拼音方案,它们分别是1913年制定的注音字母,1926年制定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新中国为什么又要重新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在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在1952年全国性的扫盲运动中,人们依然通过注音字母,学习拼读汉字。这一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教育家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对文字改革的意见:汉语拼音字母形式应该采用民族形式。

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书里,详细地记录了从1952年到1954年之间,采用民族形式制定汉语拼音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行行可见的文字背后,是语言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埋首钻研。当年风华正茂的学者都已故去,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一行行简短的文字里感受那段革故鼎新的激情岁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