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汉字是壮大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根

2010-01-29 15: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孔维克
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秘密很多,但中华文化的根是支撑它茁壮挺立的重要元素。中国文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之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先秦至近代一直有着忧国忧民的文化血脉。从孔子之《论语》、屈原之《橘颂》,到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掷地有声之铿锵珠玑连接成了一条灿烂的“胸怀天下”的人文星河,耀然于中国思想界的天空。
  儒家思想中有“推己及人”的观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种将自身感悟和修炼与他人及群体,乃至整个民族与国家相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链条和修身体系,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当然,有知识和有文化并不是一回事,识字和有知识也不是一回事。我们常见有的人虽然识字,但“知书”未必“达礼”。也有的人虽然大字不识却在处理问题和待人接物上举止得体、言行谦恭。先人们所倡导的“成教化、助人论”,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及举推“道德人家”的宗族家风,褒扬德性的“忠厚传家”。但不论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及识字的是与否,与其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往往不是一回事,武夫赵普凭半部《论语》能治天下,六祖慧能大字不识却创禅宗,这大概是一个人的德性和慧根的高低不同所致罢。在中国,“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一要素。所以中国人自古即将“德行”、“人品”放在做人的第一位,往往谈做事时先谈做人,谈为艺时也是先谈做人。演化到今天赞扬一个艺术家也往往称为“人品画品俱佳”或曰“德艺双馨”。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德”,偌大一个族群是靠这个核心来维系、统领的,而对德的理解和领悟,是不以知识的高低、识字的多少来体现的。
  但是,毕竟知识的传递首先是在文字的承续和传播中进行的,所以在古代,读书人是备受尊敬的,这种人被誉为能“识文断字”尊称先生;传授知识的人则更受人尊重,称“尊师重教”。这也是一个传统,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对教育鼻祖孔子的近乎神圣的尊崇。
  中国文化的传播,在造字遣词之初即贯穿着孔子“文以载道”的思想。比如,“国家”一词,则是由“国”与“家”两个概念而组成。没有一个个的家哪有国?反之,没有国的繁荣昌盛也不可能有家的平安幸福,所以在中国“国家”有时候也称“家国”,它们是一回事。确实,由于这种文化的黏合,在中国人的心理中,国和家几乎就合为一体了,中国人的爱国情结、爱家乡情结都很重,甚至已上升为道德的范畴。不论是在外省异乡还是天涯海角,同乡会、宗亲会比比皆是即是此理,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观念延至近代,尤其后来面对西方文化时,又衍化为爱祖国就是爱家乡。对于海外的游子来说,更是把对祖国的思念具体化为与家乡的感情对接,甚至成为情系故乡的一座山、一棵树、一条河……
  中国文化是以独特的文字为载体的,中国的文字与西方诸国的拼音文字也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象形文字,与绘画最接近,与艺术及人的心智有着天然的沟通。先人们在造字时也颇具匠心和智慧。有不少字在今天我们还能体会到它能给予我们以智的启迪。譬如“仁”,处理二人以上的关系为“仁”;“儒”,为人只需。我对“忙”字的体会最为深刻,近十年来我忙于公务,忙于应酬,忙于事务,没有静下心来欣赏大自然、欣赏周围发生的变化,没有心思考虑自身的状态,甚至连“读书充电”的时间也挤没了,实在是“忙”等于心亡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