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海城高跷:浓郁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2)

2010-04-24 10:58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海城高跷以扭、浪、逗、相为主要表现手段,扭是舞蹈动作在跷上的再现,浪是审美标准,是对表演者动作、表情等完美结合的高标准评价,逗是抒情达意
 
海城高跷以"扭、浪、逗、相"为主要表现手段,"扭"是舞蹈动作在跷上的再现,"浪"是审美标准,是对表演者动作、表情等完美结合的高标准评价,"逗"是抒情达意,往往是富有特点的动作和绝招,"叫鼓亮相"则展示其风格特点。
 
海城高跷之所以技高一筹,还在于它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另外,海城高跷按传统习惯,分为"四梁四柱"、上装(女演员),下装(男演员)等角色,通常是七副架(14人),十二副架(24人)组成,但现在高跷表演人数的多少一般因表演规模而定。
 
3、传承意义和现状
 
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作为一种艺术在中国出现了。表演者不但可以踩着高跷自由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海城高跷又叫海城秧歌,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表演者身着红绿彩衣,手执纱帕或彩扇,头上扎着花环或彩条,上了年纪的人也描眉涂红,扭起来喜气洋洋,充满朝气。由于当时表演者两足落地,所以人们称它为“地秧歌”。
 
  150多年前,海城人变地秧歌为高跷,就是在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子系于腿部。高跷的高度一般在两尺左右,表演者脚踩高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传统的高跷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海城高跷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
 
在中国北方,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戏剧。这些传统的民间戏剧大都是些逗人发笑的喜剧、闹剧,他们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情节和人物性格,在北方广为流传。现在的海城高跷,就是根据这些传统的民间戏剧的特点,在高跷上表现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不论是多角色,还是只有两个人的表演,都是以哑剧的形式出现的,并配以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