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西河大鼓:大鼓族群里最大的一个家族

2009-10-30 11:16
来源:中国曲艺网 作者:古韵
西河大鼓是大鼓族群里最大的一个家族,它的历史较长,观众面最广,流行于河北、山东、天津、北京以及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

李月群表演西河大鼓《杨门女将》

西河大鼓是大鼓族群里最大的一个家族,它的历史较长,观众面最广,流行于河北、山东、天津、北京以及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西河大鼓用河北语音,有说有唱。演唱曲目早期多为中、长篇,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进入北京以后,著名艺人赵玉峰对西河大鼓进行了较大的革新,他改河北语音的“怯口”向京音、京字靠拢,还吸收了姐妹艺术的演唱技巧,形成了影响较大的“赵派”西河大鼓。1940年前后,有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专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唱腔丰富,板式多变。

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增芬(1921-1987)享名曲坛。她讲究唱工,字清音正,行腔秀美,表演细腻。她演唱的《绣鞋帮》、《游湖借伞》、《江竹筠》等很受世人欢迎,她演唱的《玲珑塔》堪称一绝。

西河大鼓

《玲珑塔》是描写一座高13层的玲珑宝塔的景致,唱词似北京的绕口令,演唱以活泼、伶俐的贯口引人入胜。“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子一盏灯,一个金钟整四两,被那西北风一刮,呜嘞哇啦响呜儿嗡儿”。全篇多处出现这种垛句,马增芬唱得如同小溪流水,湍急而清澈,在极快的节奏中吐字干净利落,旋律起伏有致。她那华丽甜脆的声音,给观众以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

西河大鼓,前身为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经河北省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创新使这一曲种日趋成熟。

西河大鼓

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板,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层板腔体,有三种板式。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几个主要流派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马(增芬)派。

天津还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著名演员还有王艳芬、艳桂荣、陈凤云等。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