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宝庆竹刻:精美·典雅·传神

2010-04-23 13:56
来源: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作者:清远
中国竹艺历史悠久,历经汉唐积淀,发展到明清时,已经很是兴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竹艺历史悠久,历经汉唐积淀,发展到明清时,已经很是兴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竹子与玉一样,是历代文人骚客钟爱之物。早在一千多年前,在《诗经》中就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之句,后来竹子更是成为吟咏的对象。尤其在文人兴起的宋朝,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载,竹刻艺术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已形成了以嘉定、金陵、宝庆为中心的竹刻派别。而宝庆竹刻,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朵奇葩。
 
宝庆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为宝庆竹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宝庆人杰地灵,历代大师擅长于将自己的艺术技巧与文人审美情趣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了无数美轮美奂、具有极高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嘉定派竹刻以“高、深、透”为特点,金陵派的竹刻则以“浅浮雕”技法来表现,两者风格截然不同。宝庆竹刻兼备二者之美,不仅种类齐全,题材丰富,还在浅浮雕与高浮雕存在的同时,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竹刻工艺——竹簧。竹簧亦称翻簧、贴簧等,即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压平整,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经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其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竹簧雕刻工艺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并定为清皇宫的贡品和外交礼品。
 
宝庆竹刻的艺术品从现今留存的实物资料看,最早的是潘一龙的竹雕笔筒。潘一龙(1563年—1645年)别号云山樵子,是宝庆竹刻创始人之一。从小天资过人,工诗善画,尤精于竹刻,所刻山水花鸟人物全无刻意,却形神兼备,自然生动。该时期宝庆竹刻主要流行圆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宝庆竹刻发展至清朝时,由于竹簧工艺的发明,不仅区别于其他竹艺派别,也使得竹刻的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宝庆竹刻艺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后,已能够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竹制佳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珍稀艺术品,工艺水平已是相当高超。据《宝庆府志》记载,当时最有名的竹刻艺人李昌元以制竹子食箧和书箧而名重一时,最终成为宫廷专门的竹刻师。乾隆时期,宝庆竹刻进入了全盛期,形式图案更为丰富而绚丽,制作也更为娴熟精美,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