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文脉,在刀尖下传承:上海嘉定竹刻

2010-04-14 10:51
来源:人民图片网 作者:寒风
上海嘉定竹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独具风格特征的艺术,不仅其自身存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文脉,在刀尖下传承:上海嘉定竹刻

 
上海嘉定竹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独具风格特征的艺术,不仅其自身存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嘉定竹刻是上海郊区一种古老的文化品牌,走过400多年风风雨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新型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嘉定竹刻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声名远播。晚清之后,嘉定竹刻出现了生存危机,竹刻艺术趋于停滞衰落,只到如今,嘉定竹刻的重现传承。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艺术迎来了春天。
 
现嘉定竹刻的掌门人王威所刻作品大都数被国外文化部门预订一空,原创的“竹刻插屏”“竹刻玄关”“竹刻诗文”“竹简”等受到中、外文化界、收藏界欢迎。
 
嘉定竹刻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明代正德年间始创以来,盛于乾嘉年间,当时文人墨客将书、诗、画、文诸艺术融为一体,印刻竹于一身,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青睐,称其为当代艺术珍品。历史上,嘉定竹刻的样式主要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臂搁、插屏、抱对,以及以竹根雕刻而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竹制品,作品有谈谈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清康雍乾盛世,曾有竹雕艺术家进入皇宫内廷,在此之前,竹雕艺术仅在民间流行。明代嘉定竹刻以竹根雕刻为主,制品以具实用功能的器物特别是文房用具为多。
 
清代乾隆以后,竹雕艺术品渐成历代文人学习、收藏、研究的对象。《竹人录》、《嘉定竹刻》等记录了竹刻的发展历程。嘉定竹刻推崇简老、朴茂和平淡天真,嘉定竹刻的高端创作,古雅、清新、洗练依然。民间艺人将超前的写真法引入竹刻,给当时的竹刻艺术带来一抹清风。嘉定竹刻历史上曾产生一百三十多名有影响的竹刻艺术家,以刀代笔,以书画刻竹,传承竹刻文化。
 
晚清之后,嘉定竹刻出现了生存危机,竹刻艺术趋于停滞衰落。竹刻艺人为了生存,将刻工艺品转向刻日常生活用品,文化、艺术品位下降,这种状况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在嘉定区和桥村有30多年竹刻经历的民间艺人丁黎良,从竹刻“东方红”到竹刻“东文明珠”,30多年,刻刀在手,在竹子上留下无数印迹。家中的餐桌上、房间里、衣柜内到处都摆放着各个时期的竹刻作品,就连女儿出嫁的嫁妆里,老丁也将自己竹刻的“文房四宝”作品作为嫁妆给女儿陪嫁,现如今,9岁的小外甥沈佳龙看到外公在工作台上刻竹,也拿起刻刀学起竹刻。
 
新中国成立后,竹刻艺术得到了重视。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经济效益不高,不少优秀的竹刻艺人纷纷转业,后继乏人,亟待抢救。1955年嘉定组织6名流散竹刻艺人组成竹刻生产合作社,招收爱好竹刻的青年学艺。1981年在嘉定建立竹刻社。1987年4月,嘉定文化管业余艺术学校开办了两期竹刻培训班,招收爱好竹刻的工人、农民、大、中学生学习竹刻艺术。198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嘉定博物馆成立了“竹刻工艺部”,培养竹刻传人。涌现了丁黎良、王威、张伟忠等一代竹刻新人。其中,王威的作品曾由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选送去荷兰、比利时、中国香港等地展出;张伟忠的“水仙插屏”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系列活动及2006上海民俗民间艺术博览会参展作品金奖;蒋玉铭的“般若波罗密心经”作品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