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

2010-04-26 11:18
来源: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作者:清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子和最善用竹的国家,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是最早的竹刻艺术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子和最善用竹的国家,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是最早的竹刻艺术品。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汉代竹刻技艺已出现了“留青”的刻法。元末陶宗仪《辍耕录》描述了南宋艺人詹成制作雕竹鸟笼的高超技艺水平,詹成也是有记载最早的竹刻大师。
 
明代中期开始,竹刻成为了专门的工艺美术种类。明中叶至清,竹刻工艺日益繁荣,名家辈出,也使得竹刻成为了供人玩赏的艺术品。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也自然成为了竹刻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3人为代表,他们都擅长用深刻、浮雕、圆雕的手法来雕刻作品。3人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从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中借鉴、吸收精华,并巧妙地应用到竹刻作品中。所刻作品神形兼备,意境悠远,留下了风格鲜明、美轮美奂的竹刻艺术品,并且影响了后世竹雕的流传风格,嘉定派也成为了当时全国竹刻艺术最大的流派。其后涌现了一大批竹刻名家,代表有:侯崤曾、沈大生、、王之羽、王质、吴之潘、施天章、封锡禄、周颢、顾珏、张希黄等。金陵派则由濮仲谦创立,竹刻特点偏向中国文人画形式,工艺上以天然形态稍加凿磨,技法以浅刻为主,时人称之“大璞不斫”。作品以刀代笔显现笔墨意趣,境界“简朴高雅”,流传作品文人气息浓郁,艺术品位高,其后的代表人物有潘西凤、方洁等。
 
竹刻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以独立的门类存在,工艺精美,艺术价值高,传世作品种类丰富各具特色,其中以圆雕、笔筒、笔搁等最富盛名。各类竹刻文房用器自古就是皇家贵胄、文人雅士争向购藏之物。如乾隆皇帝就对竹雕笔筒情有独钟,不仅在宫中收藏了许多竹刻笔筒,并在朱三松《青菜图》、《仕女图》等笔筒上留有其御题及印章,可见对其喜爱的程度。
 
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尺寸大(高19厘米、宽18厘米)为稀有之物。笔筒取材竹根肉厚部分,利用其壁厚的特点深雕细刻。全器施满工艺,浅刻、浮雕、圆雕、透雕、留青等多种工艺相结合,深刻部分达5-6层工艺,颇费工时。明代嘉定竹刻的代表朱鹤曾说:“竹雕如不透雕、深雕就不成其为雕刻”。该笔筒的雕刻题材、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都具有明代嘉定派竹刻的特点。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朱鹤竹刻《松鹤》笔筒、朱缨竹刻《刘阮入天台》香筒在工艺上有颇多相似之处。
 
婴戏的题材在明代的绘画、瓷器绘画、各类雕刻作品及民间艺术品中大量出现,表现儿童的嬉戏场面,人物众多,气氛热闹,题材祥和,成为了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创作题材之一。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共刻绘了20个人物,以儿童嬉戏场面为主,正是当时艺术家、工匠们乐于创作的题材。
 
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论:“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和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形象地描述了创作优秀的竹刻作品所应具备的审美素质和技艺水准。《庭院婴戏图》笔筒在制作工艺上也体现了明代竹刻艺术的特点,雕刻中浅刻、浮雕、圆雕、透雕、留青等多种工艺相结合,以刀代笔技法娴熟,每个部分的雕琢细致入微,可谓穷工婵巧,技臻绝妙,体现了古时艺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综合素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