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乌江】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3)

2010-05-11 10:4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李小波
现在乌江轮船也不大,一般为上下两层,如果买不到卧铺,坐在底层的乘客时时会被溅进的江水打湿衣裳。记得最为惊险的一次冲滩,由于冬季枯水水浅,
现在乌江轮船也不大,一般为上下两层,如果买不到卧铺,坐在底层的乘客时时会被溅进的江水打湿衣裳。记得最为惊险的一次冲滩,由于冬季枯水水浅,能听到船底与河床卵石的碰击声,过一处滩头时,流水束急狭窄,船头被高高抬起,船长动员船工和乘客站在船头,在他的口令下一起跳压,每跳起落下一次,船头压水前进一段,跳动时相互搀扶,不致于在颠簸中摔到甚至落水,经过半小时的“人体重力压载”,轮船终于破浪踏波,冲过急流,回想时还有些后怕。与现代化的水运技术相比,乌江轮船是在看似落后的状态下完成一次又一次艰险的航行。船员们都自豪地说,只要在乌江跑过船,到长江上绝对是最优秀的水手。
 
乌江险滩留给乘客一声惊叹,也造就了乌江上最独特的景观:一是因滩设镇,二是纤夫号子。
 
中国古镇大都形成于交通方便、商贸发达或者重要的军事关口。但是,乌江两岸的镇与险滩相关,与“军镇”和“市镇”不同,我形象地称之为“滩镇”。因为险滩是船只最难过的关口,只要天色渐晚,船只都要提前停泊。常言道:“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在乌江上,“过了这滩,就没有这镇(停靠)”。再者,险滩处必须纤夫拉纤,只有设镇,才有他们安身的住所。所以,船只与纤夫因为“滩”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淇滩古镇和龚滩古镇位于贵州和重庆交界处,地势上从云贵高原向渝东山地过渡。淇滩在沿河城南10公里处,是乌江上的一个回水险滩,江岸狭窄,两岸藤萝垂吊,据说过河的人可以抓住漂在水上的倒勾藤游到对岸,民间传说有一仙人骑马跃过此滩,因而得名“骑(淇)滩”。龚滩原名“龚湍”,因龚姓人居住,江水飞湍,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山体崩塌,石滩乱流,于是更名“龚滩”,被称为“乌江险滩之王”。两个险恶的急滩又正好处于湖北、湖南进入贵州西北的门户,盐、布匹、白糖等货物从这里进入贵州腹地,桐油、生漆、木材、朱砂、药材等从这里运往下游。
 
因滩急而商聚中转,因中转而场镇兴旺。
 
但是,毕竟是僻远山地,再繁华的滩镇也仅仅算个小小的商都,没有深宅大院,没有雕梁画栋,沿街的商铺大都有名无号,乱砌的石板,随意的吊脚,自然延伸的街道临崖近河,听水观山,颇有些江湖从容。走进滩镇,偶尔也能在古屋院落中找到山野中的文儒雅韵。淇滩古镇上的张家院子,保留有严寅亮题写的匾额“富有日新”,这个光绪年间的恩科举人就出生在比邻的印江县,因书写“颐和园”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宸赏”,名噪海内,墨宝难求。也许,今天站在“颐和园”金字匾额前的游人,很难想到会是来自几千里之外乌江山镇的墨缘。
 
【乌江】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
羊角镇因羊角滩而设,全滩由锄脑头、三叉石、烂马石、斗篷石,掐鱼角、灵官滩、拦马石和新滩7个险滩组成,长约2.5公里,是乌江最险最长的滩。据《涪州志》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初九,山崩成滩,乱石棋布,绵延五六里,转峡处,江水高数丈,湍急激涌,秋涸险绝,半涨亦恶。上下船必出载,虚舟乃可行也。”民间历来有“五里羊角滩,十船九打烂”之说,可见滩流之险恶。
  
由于滩长水急,轮船一般要3个小时才能通过,江面狭窄,上下行船必须定时单向放行,所以,这是乌江上过往船只集中停泊的滩镇。下船的客人对于当地居民都是新的面孔,船员则与纤夫、商贩有多年的交情,每次过往,都能看到商贩们把山里特产大包小包地挑上甲板,船员往往是中间商人,利用职业之便捎带贩卖。
 
羊角镇有三大特产,一是羊角芝麻梨;二是羊角豆腐干;三是羊角老醋。这些特产自童年便尝尽滋味,芝麻梨梨皮褐黄,布满麻点,浸透了山野的清香甘甜。豆腐干是四川最普通的食品,在船工、纤夫、商客云集的客栈,小酒佐餐,色香俱全,同时便于携带,逐渐成为老字号品牌,小小的羊角镇竟然有20余家豆腐干作坊,堪称“豆腐干之乡”。其实,豆腐的发明与炼丹有关,汉代淮南王刘安聚集方士,用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乌江上游历来是丹砂产地,有否关联,不敢妄言。
 
羊角老醋的工艺由山西传入,清初山西任氏兄弟经商路过羊角,盘缠耗尽,贫困交加,决定用祖传技术开坊酿醋,于是,山西的高粱醋演变成乌江的米醋,原料以大米、麦麸为主,辅以多种山区中药材,在山西工艺“夏伏晒,冬捞冰,反复淋”的基础上,加上镇上“青龙古井”泉水和山谷江风吹拂,香浓之中略带清冽。记得过船时父母总喜欢带上一两瓶,也许受此影响,在外工作的大哥回家时也喜欢带上各地名醋让家人品尝。其实,醋之味差别不大,但羊角醋成了一种情结,一种经过漂泊后回家的亲切。
 
险滩是纤夫的危情,也是纤夫的生活,一般情况,三五人,十余人一组,就可完成拉船摆渡。洪水滩急时可见百名纤夫同时拉船,十分壮观。岸边由江水啃噬的石灰岩犹如剑状石林,纵列排布。纤夫们脚蹬石窝,手抓凸石,在阵阵吆喝中缓慢挪动,在船与水相持的瞬间,赤身裸体的纤夫仿佛凝固成雕像,与山崖融合成原始的张力,突然,僵持中爆发出一阵连排号子,撼天动地,但见船身迈过滩头,迎接第二道急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