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乌江】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2)

2010-05-11 10:4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李小波
镇上的老盐工仍然怀念当年盐业盛况,日有千人摆手,夜来万盏明灯。运盐船只上下穿梭,拉纤撑篙众人摆渡,船头灯火可比古镇人家。但是,由于开采时
镇上的老盐工仍然怀念当年盐业盛况,“日有千人摆手,夜来万盏明灯”。运盐船只上下穿梭,拉纤撑篙众人摆渡,船头灯火可比古镇人家。但是,由于开采时间太久,盐卤浓度降低,上世纪80年代末盐厂被迫关闭,千年依托的财富一夜消散,古镇瞬间衰落,除了行走不便的老人还留守老街,年轻人几乎都移往别处,寻求谋生出路。
 
看着今天萧条的郁山古镇,你也许想不到这是西汉时期的望县、涪陵县所在,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在乌江峡谷地区,以一盐之利足可奔走四方,尤其在汉代盐铁经济的背景下,成就了传奇式的富庶。
 
资源型城镇需要对外运销的口岸,郁山食盐上溯销售至湖北的咸丰、来凤等地,与巴人西迁的路径对接,延续着远古开辟的盐道。从郁江顺江而下,涪陵先移至乌江边的彭水,然后顺乌江而下,向长江靠移动,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移至现在的涪陵市地望。巴人逐盐的脚步从清江—郁江—乌江—长江,涪陵因盐设县并沿江漂流,流动出岁月的城市轨迹。
 
除盐泉外,丹砂采炼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行业。彭水和郁山附近,有朱砂镇,因产丹砂得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巴寡妇清”在这里采集丹砂,富可敌国,并用财自卫,神圣不可侵犯,就连暴戾的秦始皇也对她礼遇有加,为她筑台贞名。丹砂可以镇静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固精髓,内服外用均可,是当时最畅销的上品名药。尤其是丹砂是提炼水银的重要原料,不少学者认为,秦始皇地宫里的水银来源很大程度上仰仗这位巴清寡妇,也许是为自己建造未来的“不朽”世界,秦始皇当然“客之”。
  
从彭水沿乌江上溯,贵州的铜仁、沿河、德江、印江等地都是水银、丹砂的富集地,是中国三大汞矿之一,诸葛亮征服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后,让当地老百姓开采丹砂,以作军用。唐宋时期乌江丹砂由于质地优良,成为朝廷贡品。
 
“盐”与“丹砂”作为重要资源还影响到行政区划,一般来讲,地方官员总是希望自己管辖的范围扩大,权力加强。但是,东汉末,巴郡太守但望却主动上书,要求将管理的范围划小,这种“自下而上”主动要求分权者,在中国政区历史上极为罕见。其根本原因是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巴郡太守无法驾驭,不得已而为之。当时,涪陵郡从巴郡中分化出来就明确提出以“盐”和“丹砂”立郡,可见资源拥有者势力之强大。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就可清晰地发现,东汉从巴郡分化出来的巴东属国或涪陵郡基本就是“盐”与“丹”的采集与运输中心地域。
 
【乌江】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
随着中原一统的步伐,巴国消失了,巴郡分化了。我们只能通过折戟沉沙的遗址和遗留的后裔去触摸、去感受祖先的印记。商周之际,巴人参与武王伐纣战争,“前歌后舞,以凌殷人”。费孝通先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证土家族就是巴人的后裔,如今遍布于乌江上游的土家人仍然保留着巴族的传统,以虎为图腾,好鬼神。走进土家村寨,感人至深的摆手舞群颂声扬,古韵萦绕。
 
走出乌江,走不出历史,在乌江即将汇入长江的小田溪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巴式矛、巴式钺、柳叶剑以及铜器上的虎钮,展示了巴人骁勇善战,虎威犹存的本色,尤其是精美的14枚错金编钟,动人的音色仿佛回荡着巴国激荡的舞曲和上游土家巴裔穿越时空在唱和。
 
滩流、滩镇与滩上的歌谣
  
乌江属典型山区河流,落差巨大,险滩栉比。从涪陵至龚滩188公里航道,全段有峡谷14处,峡谷长度占河段总长的70%,险滩146处,平均每1.3公里有1处,河道宽度一般为70-120米,最窄为40米(门坎滩),最宽为320米。总落差为95米,流速3-6米/秒。乌江险滩以石质滩为主,沙卵石滩次之。石质滩又以溪口碛嘴、基岩突嘴和原生石盘为主,崩岩滩次之,分布在峡谷河段内。沙卵石滩则分布在开阔河段和河口附近。
 
“遍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隔岸能答言,相逢在何年。”尽管有秦国将领司马错两次率兵由涪陵溯舟乌江,攻取楚国商于之地的史实,但是乌江航运历史上永远留下了“天险乌江滩连滩,过滩如过鬼门关”的哀叹。
 
【乌江】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
记得童年乘船回家,最心跳的就是冲滩。站在船舷看着急流中的船头左右摇摆,岸边拉船的纤夫齐声吆喝,颇为紧张刺激,滩过得多了,恐惧感渐渐消失,但每当滩急时,总要从船舱出来观看,成为乘船的一种乐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