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一):戈壁上的化石

2009-09-27 10:2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1979年早春时节,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发现一块奇怪的石头。几经辗转,这块石头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及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的强烈关注。

1979年早春时节,一个干燥寒冷的午后,内蒙古河套地区阴山山脉北侧的大漠戈壁上游动着大片羊群,这给荒凉单调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动鲜活的气息。

在这片寂静的高原上,分布着方圆上百公里的红色砂岩层,就像神话传说中的火焰山。当地的牧羊人早已看惯了这里的景色,他们像往常一样,跟随着自己的羊群在宽阔的戈壁上漫游。

就在这天下午,他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秘密。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有一个叫巴音满都呼的地方,距离中蒙边境只有30公里。

“巴音满都呼”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富裕兴旺之地”。

在这片荒凉的红色戈壁上,除了放牧的羊群偶然经过,很少有什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但1979年春天的这个午后,蒙古族牧羊人赶着羊群穿越红色峡谷时偶然发现了几块色如白雪形态怪异的石头。这大概是由于前几天这里曾刮了一场大风的缘故,把地表下的石头暴露出来。所以,在红色的荒野里那些古怪的石头看上去很扎眼。

他停下脚步,试图把这些石头挖出来看看。显然,他的努力却没有奏效,这些奇怪的石头被深深地嵌入地下。于是,他只好捡了几块碎石带了回去。

巴音满都呼牧羊人发现奇怪石头的事情被逐级上报到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为了一探究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把牧民送来的石头带到了北京。

最终,这块来自戈壁上的石头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及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董枝明的强烈关注。

董枝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先后参与了中国自贡和禄丰等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并且为35种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业内都管他叫“恐龙王”。

联系到这块化石发现的地点,董枝明断定,这很有可能是恐龙化石研究史上又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

早在187年前,1822年3月,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在乡间公路散步时,意外地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恐龙化石,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又过了80年,1902年,中国人首次在黑龙江省嘉阴县发现了恐龙化石的踪迹,这块化石被命名为“满洲龙”。

20世纪20年代,为了寻找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中亚考察团”,深入中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以及蒙古国的戈壁沙漠地区,进行古生物考察。

这是我们找到的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从这些画面中情景不难看出,当年考察者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

中亚考察团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在蒙古戈壁大漠中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证实了恐龙是营造巢穴产卵的爬行动物,由此拉开了中亚地区恐龙研究史的帷幕。

但,遗憾的是,这次考察与河套地区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擦肩而过。

1927年5月9日,由袁复礼等中国学者与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考旅程。

他们在1928年春季同样经过巴音满都呼这片荒凉的红色戈壁,并且发现了零星的恐龙化石迹象。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很快就被后面更加惊人的发现所吸引,巴音满都呼渐渐被人淡忘。

于是,发现的机遇再次和巴音满都呼这个地方擦肩而过。

看上去,这片红色的戈壁注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寂寞的等待。

自20世纪以来,恐龙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全球性的自然科学热门课题。

当时间的车轮转动到1986年的时候,来自加拿大“源于地球”基金会、渥太华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和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过多轮磋商,签署了中加恐龙化石科学探险考察计划。

加拿大人很幸运,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内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外国探险团队,中方团长正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专家董枝明。

董枝明介绍:我们就选择了内蒙和新疆。我们的目的是追索这套恐龙化石,就是白垩纪晚期、也就是恐龙王朝最后这个王朝的化石,那么准备好和北美的化石做一些对比,也研究恐龙在两个大陆上迁移的路线。

这也就是说,这次考察发掘将对研究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的绝灭之谜、北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的迁徙及当时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一次,他们不会再错过这片奇异的红色戈壁。

1988年,中加科考探险考察队分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团队展开了中国境内的发掘工作,其中的一组前往新疆准葛尔盆地;而另外一组则直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西段的巴音满都呼。

科考队很快就发掘到有恐龙化石出露的地层。

这个剖面大约有45公里长,1到5公里宽,24到32米深,它的主体完全切入巴音满都呼的广阔戈壁地带。

这次发掘的结果令人兴奋不已。

中加联合科考队发掘出超过60个完整的原角龙头骨及个体骨架,从刚刚孵化出的幼仔到老年的恐龙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原角龙的成长史。

他们在巴音满都呼的发现,让内蒙古博物馆年轻的古生物工作者兴奋不已。

根据相关资料,原角龙最早发现于1922年,是美国“中亚考察团”在蒙古国一个叫火焰崖地方发现的。当时的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它属于角龙类的祖先,所以就把它们命名为原角龙。

原角龙是一种身长不到2米、体重不足200公斤的正在进化中的恐龙。此时的原角龙还没有长出后来的各种角龙那样的千奇百怪的角,但这些化石在骨骼特征和身体形态上已经表现出和后期角龙一致的趋势,这足以证明,原角龙就是角龙的祖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