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四):沙漠中的古墓

2009-09-27 10:1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河套巴彦淖尔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突然暴露出了大片的砖砌墓葬。这些古墓葬了什么人呢?

内蒙古河套地区被沙漠侵袭的边缘地带,干燥,荒芜,远处的阴山在经历了无数的雨雪洗礼之后,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山前冲积扇。

经年累月的风沙荡涤着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一遍遍掩埋着往日的故事,但偶尔的不经意间,却也会露出历史的神秘面纱。

20世纪50年代初,一场罕见的风暴过后,居住在巴彦淖尔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人们猛然发现,沙丘荒漠之间突然暴露出了大片的砖砌墓葬。

看上去,这些墓葬的年代十分久远。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国内众多考古学界的强烈关注。

这是哪个年代的墓葬?又会是那一个民族将如此众多的亲人大规模地埋葬在这荒芜的沙漠之下呢?

带着这些疑问,新中国的考古学家们不断造访这里,从此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便拉开了序幕。

这里就是最初发现自然暴露墓葬群的地方,在沙金套海苏木西南有一处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墓葬区,目前已经探明的墓葬就多达上千座。

1963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人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县保尔陶勒盖古城附近发掘清理出了一座小型砖砌墓室:麻弥图庙1号墓。

这是一个长方形墓室,发掘出的随葬品有陶井、陶仓、陶灶、陶壶、陶灯和青铜鼎、博山炉等等。

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和墓葬形制并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侯仁之判定这应该是西汉时期的典型墓葬风格,并进一步推断,这里在两千年前应该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农垦区。

自远古以来,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黄河受到贺兰山、阴山和吕梁山地势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罕见的“几”字形大弯。这个大弯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可谓得天独厚,适宜农耕。

如此优良的自然环境,势必会纳入政治家的眼帘。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治国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的215年,就是秦始皇的32年,派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收了河南地。这个河南地是指我们阴山以南这个广大的平原,就是河套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在内。收了河南地之后,我们这个地方做了五原郡。秦始皇当初,移民三万到我们北河来垦殖。北河就是指现在的乌加河,来这里进行垦殖。垦殖,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我们就有耕种的农业经济。

到了汉武帝时期,出于军事防御目的,中央政府在河套地区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屯田,从内地大量征调民工,移民戍边,开荒种地,这其中有军队、也有百姓参与,史称“屯垦”。

河套地区大规模的政府组织的移民和经济开发,应当是在秦汉时代开始的,秦汉时代对这个地方的经营明显促进了这个地方的经济跃进,数以十万记的民众和士兵迁居到这里来,进行农耕的开发,进行水利的建设。

由于汉王朝对匈奴保持着持续的压力和政策调整,河套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安宁平和的良好环境。

在磴口县乌兰布和发现的大量夫妻合葬墓以及代表农耕文化成组器物都充分证明这一点。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魏坚介绍:当时的发掘当中就经常会看到很多很有趣的场面,比方说夫妻合葬墓,大家知道,夫妻一般不可能同时死的。那些券了顶、带有墓门和墓道的墓葬经常是埋了一个进去,墓棺放在一侧,然后放一堆随葬品,陶器、冥器。

这也就是说,墓葬的设计者预先就考虑到夫妇死后的归宿,从而做了周到的安排。

魏坚介绍: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一是社会比较安定,人们第一个死掉了,第二个可以不受战乱的威胁,可以安居乐业,把第二个人埋进去;第二个,生活很富裕,随葬的那些器物,随葬那么多粮食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一种平和的状态。

在河套地区西汉墓葬出土的器物中,还经常可以看到从事厨师行当和挑水的胡人俑。

由此,考古人员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西汉晚期朔方郡地区的农垦经济欣欣向荣,吸引了在河套地区游牧的匈奴人走进汉族人的生活圈子中,民族之间的交融也就此展开。

在磴口汉墓的多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

在绝大多数墓葬中都有类似猫头鹰形状的陶制粮仓,这种冥器学名称鸮壶,是专门用来盛储粮食,鸮壶内盛着当年生产的糜子。

糜子,也是内蒙古牧区主食之一“炒米”的原料,脱皮炒熟即可食用,是世界最早的“方便米”。

糜子古代叫“穄”,是诞生于阴山与河套地区的优良品种,种植历史相当悠久。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物站原站长王德荣介绍:糜子本身就是河套地区从古到现在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糜子它是病虫害少,河套人说是省地,就是不费地。比较贫瘠的土地你种进去,它总能收到一点,它就是这样。我们在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磴口县范围,一共发掘了180多座汉墓,其中有不少不墓葬里边,就是那个冥器,就是那个粮仓,有的它是直筒的,有的它是猫头鹰盖的那种。为什么是猫头鹰盖的那种居多呢?民间说猫头鹰是逼鼠的嘛,如果放到这里头,老鼠不会来了以后去侵害它,是这么个意思。

在两千多年前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边地岁月里,这里的农牧结合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汉代屯垦根据当地土质,种植黍、糜等作物。特别是阴山脚下的糜子闻名天下,自古就有“饭之荚者,阳山之糜”的说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