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南越王墓,走进岭南王国(五)

2009-07-14 10:48
来源:百度空间 作者:佚名
南越国都城番禺,从秦平定岭南开始建置,经历了接近100年的经营,成为了岭南最繁华的城市,这种繁华气象一直绵延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

珠江边的南越国都城番禺,从秦平定岭南开始建置,经历了接近100年的经营,成为了岭南最繁华的城市,这种繁华气象一直绵延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

在岭南,因珠江水系千万年的冲积,形成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平畴沃野,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富庶一方,这里日照充足,温润的海风随时都会带来雨水,四季不断的水果和各种花卉,把这里装扮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据史书记载,从秦末统一岭南以来,番禺和珠江两岸这一片面积约10000多平方公里的河流淤积平原,因为南下的秦军带来了先进的铁器和牛耕技术,得到较快的开发,成为南越国的精华所在。

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一次出土了105件铁质锄、铁镰等农具,还有众多的农作物,反映了当时南越国的农业生产状况。

丰饶一方的珠江三角洲,人烟已很稠密,甚至接近于当时中原的发达农业区。

根据专家考证,到中原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南越国的人口至少达到100多万人,这些人口每年要消耗4.8亿多斤粮食,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大约300万亩良田,可见当时南越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在南越国墓葬里,出土了许多杆栏式陶仓,反映了当时粮食已有盈余。

1983年,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成批的丝织物,丝织物炭化后,厚度达20、30厘米,专家估计墓室里藏有的丝织品不会少于100匹。大墓里不同质地的器具还用绢来包裹,而且用绢的数量十分惊人。

其中有种超细绢,只有放大10倍以上,才能看到经纬的交织,工艺已相当精湛,这样细薄的织物,在同一时期的中原大墓中也没有发现。

专家推断,这些做工考究的丝织品,是南越国自己的作坊生产,说明当时南越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丝织物制作作坊。

在南越王墓还同时出土了两件青铜印花凸版,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套印工具了。

南越国面向大海,海岸线曲折漫长,境内河道纵横,湖泊遍布,早在3000、4000年以前的古代越人,许多就以渔猎为生。

在珠海市的奥奇岛,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古代越人生活的遗址。

珠海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典型的陶土遗址,距今有3100多年,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对面就是珠江口大海。

在广州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620件陶制网坠和一批铁器,这些都是越人用来捕鱼和加工海生动物的工具,说明渔业生产在当时南越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南越国经历了90多年的发展,在加工业方面,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

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件漆木大屏风,这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前期适用屏风,也是南越王赵胡生前使用过的,屏风呈围屏造型,中间可以开启,屏风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娴熟、奔放有力。

屏风的顶部还饰有朱雀和铜兽首,屏风将铸铜、鎏金、镶嵌和漆木工艺融为一体,反映出南越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墓里还出土了22件浅蓝色透明平板玻璃,周边包有鎏金铜框,这在汉代墓葬中是首次发现。

这里有第一次在中国出土的丝缕玉衣,是汉代皇帝或高级贵族专用,玉衣共用2291片玉片制成,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一致,同时还在大墓里出土了各种玉器244件,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堪称汉玉大观。

青白玉角杯,角杯的外壁运用了圆雕镂空、浮雕、线雕等四种技法,雕出了四层纹饰,布局巧妙,其雕琢技艺达到了巅峰。

兽首衔壁,它由整玉雕成,主纹为透雕兽面,这只兽看上去像发怒的样子,兽首下面的圆形玉璧与兽鼻套合。

在南越王墓里,出土了71件玉璧,这些玉璧铺垫在南越王赵胡的尸体下,这种“玉殓葬”在当时的贵族中是流行的葬习,目的是希望尸体不朽。

龙凤纹重环玉佩,采用双面镂空透雕刻成内外两环,内环雕刻呈弯曲状的龙,外区的凤鸟伫立在游龙的前爪上,与龙对视,这是汉代玉器中的稀世珍品,反映出南越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的想像力,今天,它成为南越王墓博物馆的标志性文物。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幅彩色军用地图。

在其中一幅被专家命名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上,对河流绘制得十分详细,共绘出分别属于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大小河流24条。

专家研究,这些河流大都分布在西汉与南越国的交界地带,在突出标示长沙国防守区内山川形势的同时,尽可能把敌方可能发动进攻的路线的珠江水系加以标示。

南越国都城番禺,这个可能发动进攻西汉长沙国的策源地,在地图上也被标示出来。

通过地图可以发现,汉中央设置的长沙国的桂阳郡竟管辖有8个县,长沙国的南部边界并不按照岭南地理的自然形势区分,而是嵌入了岭南山脉南麓,同相临的南越国形成了犬牙交错的状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