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南越王墓,走进岭南王国(二)

2009-07-14 10:11
来源:百度空间 作者:佚名
岭南,就是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山岭之南。岭南人烟稠密,也就成了秦军征伐的对象。

岭南,就是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山岭之南。五岭山脉层峦叠嶂,东西一字排开,延绵1400余公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它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自然分开,形成了江南丘陵区和岭南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或许因为重山的阻隔,世代生息在岭南丛山深涧中的百越族断发纹身,生活习性和中原人有着天壤之别。

可是,面向大海的岭南也有着天然的优越,因为岭南土地肥沃、河湖密布、气候湿热,尤其在人烟稠密、开发较早的珠江平原一带,很早就呈现出繁华气象。

从中原最早出现统一的王朝开始,岭南这块让人垂涎的土地就从没有真正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里,早在春秋时期,越族建立的越国就与当时的吴国互相争霸,使中原的诸侯国感受到了震慑。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族从此分崩离析,部族也越来越多,号称百越,越人部族间的争斗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

公元前218年,百越民族成秦军的打击对象,秦军动用军队50万人。

在五岭山脉广阔的区域,秦军分路进入了岭南。

秦军从最初打响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那天算起,采取的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正是从自己的家门口,一步步消灭了自己的对手。

这一次,从秦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平原的咸阳到岭南,直线距离也有2000多公里。

在岭南丛山中生活的越族人,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训练有素、拥有着精良兵器的秦军,在战国时代曾经打败了所有的强国,而后建立了号称为铁血帝国的秦帝国,秦军也真正成为天下无敌的军队。

然而,这一次,秦军在越族人的偷袭战中陷入了被动。

就在秦军平定六国的战争中,大都是在长江以北开阔的丘陵和平原展开,而岭南山高水深林密,秦军要适应和北方完全不同的战斗,强悍的步兵和骑兵的威力彻底失灵了。

霍印章介绍说:秦国军队的所有战术都用不上,因为你看不到敌人,敌人在山里你找不到他。当你休息时,他夜间出来了,当你缺粮断草时,他出来了,他是这样一种打法,所以秦灭六国很容易,而攻取百越却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是流血数十万。

2000多年前,在今天广西贵港境内郁江平原一带,是越族人当中一支叫作西瓯族的越人聚居的地方。

秦军进军岭南,战线十分广阔,各路大军遇到的对手也不尽相同,在岭南越族的众多支系中,犹以西瓯族越人最为强悍。

秦军战斗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主力,直逼西瓯越人盘踞的地盘。考古证实当时西瓯方国已十分强大,秦军在这里遇到了平定岭南战争当中最为激烈的抵抗,双方相持竟达三、四年之久。

在同西瓯越人的战争中,秦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在秦军平定岭南不到100年后,西汉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对秦军的这场战斗做出了描述:在秦军占领的地区,越人不服从秦军的统治,他们逃进深山,宁愿和禽兽相处,也不肯作秦军的俘虏,他们推举一个叫做敖骏的越人为首领,同秦军周旋,越人往往在夜里发动突然袭击,使得白天行军作战已经十分疲惫的秦军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次越人的突然袭击中,秦军主将屠雎被杀而死,秦军兵士伏尸流血数十万,占领桂林的秦军3年不敢解甲卸弩,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

要彻底打败西瓯越人,对曾经所向披靡的秦军来说,却变得异乎寻常地艰难,事实上,比起岭南的百越族,秦军的武器不可谓不精良。

1983年,广州城北南越文帝赵胡的墓葬被打开。

在大墓中,考古人员一共发掘出15件鎏金铜弩机,这种武器有瞄准用的望山,发射原理类似于今天的步枪。

广西博物馆的蒋延瑜介绍说:当时的秦军就不是配用一般的弓箭了,要装备强弩,最近的要射150米,最远的能射900米。

就在同一时期关中秦始皇陵、河西走廊武威擂台汉墓、长沙马王堆西汉墓,都出土了这种铜驽机,显然这种兵器是南下秦军带来的。

成捆的箭头,规格一致,然而,锋利的兵器仍就不能征服西瓯越人。

秦军虽然翻越了五岭,占据了岭南的主要战略要地,可是荒凉的岭南没有秦军所需的军粮,深山丛林里的越人袭击秦军的粮道,使得秦军粮草匮乏,后勤给养十分困难,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专家霍印章介绍说:这50万人每月需要军粮2000万斤以上,还有大批的军用物资和辎重作补充,而五岭挡住了运输的道路,因为这些物资的运输要有便捷的交通,或车载或船运,而五岭过车、过船都不容易,这个问题恰恰成了秦军在岭南胜负、成败的关键。

秦军在岭南的这场作战,很快转化为粮草辎重运达前线的战斗。

事实上秦军已经发现,虽然岭南山势险峻,但雨水充沛的气候也造就了众多的河流,这些河流正好穿越了岭南连绵的群山,一直向开阔的沿海奔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