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远古的彩陶文化,寻访原始社会的历史遗存(一)

2009-04-29 11: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黄土高原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就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而这些神秘彩陶上诡异的图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这个秘密才被慢慢揭开。

中国大西北司空见惯的风沙,它在肆虐着这里的草木生灵的同时,也偶尔会悄悄撩开大地的一角,时不时地泄漏出一些人类历史遗留的痕迹。

多年以前,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种“鬼罐”的说法。原来,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就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不少当地人认为这些跟白骨埋在一起的陶罐不吉利,一见到就砸碎,久而久之,很多村庄周围都布满了碎陶片。

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鬼罐”的秘密,也没有人留意过这些彩色碎片上诡异的图案,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揭开。

在河南省西部渑池县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仰韶村。与周边山区的许多村庄一样,仰韶村被黄土丘陵所环绕,千百年来,沿袭着古老而平静的农耕传统,很少与外界接触。但这座树立在田间地头的石碑却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1921年深秋的一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支考古挖掘队,带队的人竟然还是一个凹眼窝高鼻梁的西方人。这个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人究竟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在那个年代出现在那样一个中国小山村呢?他们到底在挖掘什么呢?

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191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因为发现了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而名声大噪。此后,他的兴趣更多的转向了考古学。由于西方在上世纪初叶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地层学考古方法,因此安特生这次在河南的行动事实上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考古挖掘。

而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挖掘,挖出了中国第一批彩陶,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这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从此名震中外,考古学的历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专有名称:“仰韶文化”。

迷人的红陶与黑彩的结合便是仰韶文化彩陶最大的特点。根据考古学测定,彩陶的年代距今在7000年到6000年左右。

在地下深埋了如此之久,却依然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奇特的造型,神秘的纹饰,这扑面而来的远古气息仿佛使我们触摸到了祖先的文化血脉,但又似乎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而让人难以读解。

彩陶上那些奇特的纹饰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或者可以向我们描绘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伴随着第一批彩陶的出土,对中国大地上早期人类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探索才刚刚开始。

安特生就是沿着这条路来到仰韶村的。起初让他跋山涉水寻觅至此的,其实是因为他的助手从河南带回的一些打磨过的石器。安特生只是凭着考古学家的直觉,相信发现这些石器的地方一定有远古人类生活的遗迹。但是当他终于接近这个黄河边的村落时,他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在这里特有的经黄河冲击过的土层中,明显的呈现出了一条远古的文化层,被岁月挤压在这里的,有无数陶片和生活垃圾。这一切对于考古学家来说都是探索与发现的至关重要的密码。

按照这种考古学挖掘的方法,安特生一行人挖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人类生活遗迹并进行了科学分析。

仰韶村出土的器物中没有任何金属器,而石器多半是经打磨过的,生活用具则主要是陶器,在陶器的表面和口沿绘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图案、还有一些类似动物和植物的图形。

这里明显的文化堆积层竟厚达2至4米,这表明人们在这里定居、生活的时间很长。遗址中还有成堆的兽骨及大量的猪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狩猎并饲养家畜。

那么,使用这些彩陶器的先民们到底是属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的原始人群呢?

据考古发现证明: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然而,眼前如此精湛的陶器制品,其制作水平显然已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试想,在那种必须四处觅食又要随时对付野兽袭击的情况下,人们又哪儿来的条件造出陶器来呢?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