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礼制文明

2022-09-22 09:06
来源:团结报 作者:谢伟铭
北京中轴线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确定,至今已走过755年的历史。礼制文明便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北京中轴线今貌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脊梁。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北京中轴线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确定,至今已走过755年的历史。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都城的建筑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与见证。其中,礼制文明便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礼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仪式规则,到周公制礼形成治理国家的规范制度,再到儒家思想确立礼的道德伦理价值,礼制精神一脉相承,在传统社会发挥着维持社会和谐、规范行为准则、构建合理秩序的功能,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元大都的营建,将《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营城理念落实到现实中,既是对儒家礼制文明的认同,亦是对礼制文明的传承。此后,明清两代在北京城的营建和维护上都延续着礼的精神。

  表达和谐有序的秩序感

  古代建筑形制都有明确的礼的规定。比如建筑物的高度,以高者为尊。中轴线上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皇权彰显之所,均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群,以此凸显皇权至尊。同样,房屋间数也有礼制规定,以用“九”为尊。“九”为阳数之极,因此,用“九”之处都是最为尊贵之处。太和殿原本面阔九间,后经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因木材原因扩充为十一间,是故宫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中和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保和殿功用相较中和殿更为重要,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于是,从房屋间数上看,便对三大殿本身的主次等级一目了然。同时,古代屋顶样式的等级亦有严明的规定,等级从高至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式屋顶等。其中,太和殿采用了我国古建筑最高制式的重檐庑殿顶,中和殿采用单檐攒尖的屋顶,保和殿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形式。作为后妃生活的东西六宫区域,主体宫殿是次一等的单檐庑殿顶或单檐歇山顶。重檐与单檐,搭配不同的样式,形制不同但又变动有序,呈现出整体的和谐。此外,还有屋顶的颜色、屋脊走兽的数目、室内装修的繁简等,无不体现儒家礼制在建筑上严格有序的安排和运用。在礼的规范下,有的建筑群落呈现“工”字形,有的建筑群落高低错落有致,从高处俯视故宫全貌,黄色耀眼突出,又有绿色、黑色点缀周围,主体突出,庄严又不失活泼。因此,虽然紫禁城规模庞大、宫殿众多,但在礼的安排下高低起伏、井然有序。这种秩序感,是礼非常突出的价值导向,它强调一种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范,一切才有理可循;它强调一种节制性,懂得节制,才能保证事物各得其所,在规范、节制中才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美。

  呈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礼”不仅体现对都城营建的规范,更体现由建筑到社会的人文关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典仪是礼制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制精神也经由一项项庄严有序而成体系的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用于开展祭祀活动的建筑称之为礼制建筑,中轴线建筑上的坛庙建筑均属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行祭祀之礼的场所。

  敬天、尊祖、重农、重社稷,一直是中轴线建筑所承载的重要功能,这种对祖先的敬重追溯,对天下社稷的责任愿景在各种礼制建筑的祭祀、庆典活动中得到传承。例如,天坛的祭天之礼是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天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并且天道向善,作为天之代言的天子要与天道合其德才能获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如果失其德而违背天意,人间就会遭遇灾害。因此古人云:“唯天为大,合其德者弗违”,“天”守护着“合其德者”,对天下万物更多表现出宽容和爱护,一切自然万物、饮食收成都仰赖天的滋养,古代中国人对天既满怀敬畏,又心存感恩。因此,对天的祭祀是规格最高的一种祭礼。今天中轴线上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据统计,从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天坛这一礼制建筑始终传达着感念天恩,祈愿天下安宁的人文情感表达。同样,太庙祭祖之礼也彰显着重要地位。太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殿是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这一屋顶样式、屋顶颜色和台基高度全部秉承建筑里的最高等级。祭祖之礼使人们慎终追远,不忘祖恩,在感念中生活,在有仪式感的规范中传承先祖的德行。

  彰显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

  礼的理念融汇于建筑制式中,又从建筑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体现着礼的安排和要求。因而,中轴线这一象征国家权力的建筑群落也必然将礼延展在了治国理政场景中,体现着“以礼治国”的理念。

  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突出道德力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每个朝代为政的追求,但“平天下”不是用武力征服,而是用国家的文化理念、大国之德来教化百姓,感召、吸引周边国家,正所谓“修文德以来之”,形成以礼乐教化、伦理道德为主的治国安邦之策。

  在故宫的每个大殿中,基本都有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从“建极绥猷”“中正仁和”到“勤政亲贤”“正大光明”,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统治者的警示约束、对天下百姓的勤勉尽心,体现着中正平和、仁心天下的礼治之道。还有承担着商议国是、会见外邦之责的外朝大殿太和殿,见证着每一次出使外邦、迎接来使时,以礼相待的外交理念。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给乾隆带来的礼物中有火枪、地球仪等,而乾隆回赠的礼物却是玉如意。枪和玉如意分别代表了两个国家各自的文化立场。玉,代表着中国人温厚典雅、仁爱宽容的文化品性;枪,代表着工业文明,也代表着以武力说话。面对西方的使者,清朝回敬以温厚之礼,然而此时的清朝并未参透西方带来的火枪等礼物的个中含义,其实此次的回赠已无法满足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高潮的西方的物质欲求,这当然已涉及另一个话题,从这一次礼物的互赠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向来追求的一以贯之的礼义之性。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6-2021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