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文艺批评的锋芒哪去了?

2011-07-20 14:02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有一次读到某作家的一个访谈,这位作家说自己有个困惑,就是不管自己写什么,写得怎么样,批评家都会叫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有一次读到某作家的一个访谈,这位作家说自己有个困惑,就是不管自己写什么,写得怎么样,批评家都会叫好。这让邵燕君大受刺激,“这等于说批评家没有尊严了,你的存在对于作家而言,只是一个我不好、你也说好的人。”72日下午,在京举行的《文学报》“新批评”专刊征求意见座谈会上,邵燕君谈起这段往事。
 
在与会人员的手边,正放着一份62日的《文学报》,上边发表了邵燕君整版的文章,对《古炉》“处处逆着读者的阅读惯性”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正是从这一期开始,《文学报》推出“新批评”专刊,目的是“打破文坛、艺坛批评沉闷的状态”,倡导“真诚、善意、锐利”的新型批评。
 
“这种对文学负责的态度,哪怕是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充分肯定。”与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家何建明说。
 
现状:“抱歉,最近忙,这本书没有读完,我讲三点意见……”
 
现在的文学批评,部分专家的开场白有着惊人的类似:“抱歉,最近忙,这本书没有读完,我讲三点意见……”结果一讲却是半个小时的“大而空”的废话,与作品本身没有多少关联。
 
何建明说,他感觉到批评家的批评准备不够充分,“这样的研讨会太多了,使得批评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或者对某种作品有比较长时间的准备。”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认为,批评家需具备批评的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对知识的积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上。在他看来,现在的大量批评文章只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解释,“没有味道的东西也要挖掘出味道来,没有特点的东西也要找出特点来”。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指出,“批评只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比较的视野,然后就可以判断出一部作品的好与坏”。问题是现在的一些批评工作者放弃了基本的原则,他们的立场、观点游离于文艺作品之外,附加了许多额外的因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