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中国非遗申报该降温,保护要提速!

2011-06-02 10:13
来源:新京报 作者:魏英杰
6月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

  6月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

 
过去几年,无论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为了申遗,各地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志在必得。每次开世界遗产大会,以各地官员为首的申遗考察队伍遍撒宣传资料,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在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强烈的趋利动机在作祟。在地方官员看来,只要能傍上世遗列车,就可以大肆开发本地旅游资源,搞活经济,赚取政绩。
 
把申遗当做地方经济摇钱树,致使申遗热高烧不退。殊不知,这原本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世界遗产名录毕竟有限,在大多情况下,许多地方钱是花出去了,却未必中彩,就算是申遗成功,有的地方也为此背上高额债务,不堪重负。譬如成功申遗的贵州荔波,本是一个贫困县,为了申遗却负债2亿多元,可谓得不偿失。
 
问题的另一面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地申遗只重表面功夫,根本不注重保护工作。成功申遗的获黄牌警告就出现好几例,而世遗开发过度、面临危机,更是普遍存在的情形。甄选世遗名录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而不是为了其他。而在国内,这项工作却完全整反了,变成开发利用为首要目的。在这背景下,申遗早已沦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一场灾祸。
 
在某种程度上,申报非遗也是如此。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原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遗产。但是,许多地方却把申报国家级非遗看成是迈向申报世界非遗的前奏,或者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地申报国家级非遗也是热情高涨。譬如这次全国申报第三批非遗名录的数量就有接近3000项,可见各地之“重视”程度。
 
可这些非遗真的得到了必要的保护和传承吗?情况恐怕非常不尽人意。大多非遗项目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只注重申报而不注重传承,随着传承人的老去,非遗项目大概只能成为名录上的死物。譬如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古琴艺术,2008年文化部评选出十位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刚公布,就有一位老先生作古了。许多非遗项目也正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
 
申遗本身并非目的,保护才是最重要。类似的话,不知被那些忧心忡忡的人们重复强调了多少回。这一次,总该动真格了吧?如今要做的不仅是对申报国家级非遗降温,对各种各样的申遗热同样也要泼冷水。在降温的同时,还应当加大各种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真正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非遗法”已经实施,能否对申遗降温,将保护工作提速,这也是考验这部法律执行力度的一个标尺。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