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的样本

2011-04-12 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 宇
“山长”冯哲把书院严严实实“藏”在山峦深处。

 

 四海孔子书院院舍(局部)速写 袁昕绘

  “山长”冯哲把书院严严实实“藏”在山峦深处。

 

  公交车从北京西北郊颐和园出发,继续向西北方向开行半小时后,停在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村口。白家疃坐落在北京香山北麓。靠村民们一路指引和三两块漫不经心的肩宽大小的指示牌,记者又徒步摸索了两刻钟光景,终于找到躲在香山半山的白家疃小区113号。

 

  这里和邻近两个院落构成四海孔子书院的院舍。出院即见地里枯黄的玉米秸,所闻是庄户的鸡犬之声。冯哲说,书院建在城里也未尝不可,但环境要相对封闭,“怕是很难”,他摇摇头。僻处山林,是中国书院的传统。他想把这个传统恢复起来,在远离人我是非的山林里,造一个清凉的小道场,就像古时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那样。

 

  冯哲告诉记者,书院规矩,不主动招揽老师。他有自己的理解:山里没超市、没电影院,年轻人就为找份养家糊口的营生来书院的话,能耐得住这里的寂寞吗?相反,书院延聘教师的原则是,有志于此道者通过各种曲折隐微的途径孜孜打探、慕名找来,并能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事业。冯哲笑言,这是在“守株待兔”,“宁可放弃书院规模,也不会为此妥协”。

 

  书院也不肯在媒体大轰大嗡地做招生广告。在传媒“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嘈杂混响中,书院这种我行我素的“派头”愈显高傲和孤寂。

 

  更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四海孔子书院是封闭式全日制教学,这在现有各式书院中殊不多见。书院认为,要真正培养出一批“接续中华文化慧命的种子”,就必须让他们置身没有社会杂音的空间,且非有积年之功不足以达成。这种做法也将书院的孤独推向极致。因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全日制”意味着孩子一旦来此就学,就不得不放弃体制内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釜底抽薪。对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这无异于惊心动魄的“风险投资”。“书院不提供学历证书,普通家庭有勇气把孩子送来的,微乎其微。”冯哲说。

 

  据了解,书院现有120来个学生,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是所谓“精英”:政界人士、高校教授、企业高管、媒体从业者、家族企业继承人和海外华人。“显然,这些孩子将来的出路根本不用书院操心。”冯哲说,要么到海外留学,要么按自己的兴趣在国内考自考,要么继承家族企业……一切早被家长安排得妥妥帖帖。显而易见,这些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转圜余地以及学历、经历、见识,都使得在孩子教育和就业问题上持达观态度获得可能。与体制内学校相比,他们更看重国学教育对生命本身内涵的开掘。一位书院学生的家长跟记者打了个比方,“国学教育就好比是系统软件,体制内教育是应用软件。没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怎么运行?”

 

  话虽如此,但让孩子从顺理成章的体制内教育中抽身,投入陌生的尚未被实践总结的成长体系中,家长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在书院,记者遇到送孩子返校的刘先生。他说,孩子那时在学校时学习很棒,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经典诵读工程,就此迷上国学,缠着家长把自己送来。“送还是不送?当初我和妻子很纠结,孩子将来怎么与社会接轨?还有就业上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斟酌了很久,压力很大。但也开始反思,投资教育就和投资股市一样,等一切尘埃落定后,看是看得清了,还来得及吗?”他指指眼镜,“我也是从应试教育体系里出来的,最后拿到了博士。现在想,我要是从小就接受国学教育的话,前景也许比现在好得多。”在他看来,现行教育体制对孩子生存技能的武装重于对德性的培养,而传统教育讲究“德为本,才为末”,这将是社会长远发展的主流。他最终百般劝说妻子把孩子送到书院。如今,女儿14岁,已在书院里读了3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