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满族曲种:子弟书(2)

2010-07-01 11:52
来源:扬州曲艺网 作者:青烟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子弟书艺人郭栋儿于京师独步一时,他一改音调沉穆、词句高雅的东调、西调,创制曲调流畅、节奏明快、曲词通俗的新腔新词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子弟书艺人郭栋儿于京师独步一时,他一改音调沉穆、词句高雅的东调、西调,创制曲调流畅、节奏明快、曲词通俗的新腔新词,世称“南城调”,深得市井听众喜好。此外,佚其名号、擅歌《水浒》段子、工于带腔转调的“水浒王”安静亭,及“有腔儿文理上不足”的任广顺等,均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一些盲艺人也以演唱子弟书而享名,“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天咫偶闻》)当时,北京演唱子弟书的场所,有拐棒楼、乐春芳等处。
 
光绪十年(1884)左右,子弟书渐趋衰歇。“迨后新声递变……词藻艰深之子弟书遂等之广陵散矣!”(杨庆五《大鼓书话》)然而,其中一些曲本却被北方各种大鼓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等广为采用。部分音乐曲调亦被继承、借鉴、吸收,如〔石韵〕即作为一个曲牌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郭栋儿所创〔南城调〕同样通过单弦演唱得以流传下来,〔西城调〕后来仍在东北二人转中被使用,西河大鼓的〔双高〕也摘自“西城调”,名日〔双高慢西城〕。
 
子弟书有唱无白,唱词以七言为主,多加有衬字。韵脚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辙,每两句叶韵。起首有二句、四句、六句或八句七言“诗篇”,俗称“头行”;多回本书,也有在首回标明“诗篇”,余者将其省略的。篇章长短不一。短者不分回,一韵到底,如《忆真妃》;长者三五回以至多达二十余回。有的一本数回同用一韵,如《庄氏降香》;有的则一回一换韵,如《千金全德》。作品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取材于明清著名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的;撷取于前人所作杂剧、传奇、戏曲如《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簪记》、《一捧雪》、《千钟禄》的;描摹当时帝都社会见闻、风土人情的。最初有满文、汉文相同使用的所谓“满汉兼”唱本流传,如《寻夫曲》、《螃蟹段》等。后因满族人通用汉语,遂完全用汉语写作,但一些唱词中仍可见某些满语词汇。子弟书创作大多词句佳妙,叙事委婉曲折,刻画人物细腻传神,抒发情感真诚深切,写景状物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常将己名嵌入“诗篇”或结尾唱词之中,如鹤侣氏《刘高手治病》开篇即有“几净窗明小院中,鹤侣氏新书一段又编成”的唱句,罗松窗的《游园寻梦》则是在尾句“要知小姐离魂事,松窗自有妙文章”中,表明为罗氏所创。
 
子弟书也有某些不好的作品等在北京流传,宣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及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据《书词绪论》第八节“立社”记载,当时的子弟书作者曾立有书社组织,中设社长一人(按人轮推),每月一社或一年几社。届时众人即席演唱各自的新作,供社友品评探讨,以提高彼此的技巧与表演水平。
 
子弟书自创始至消亡,百多年间作品甚丰,鹤侣氏所作《集锦书目》中录书目近二百种;同治、光绪年间百本堂编印的《子弟书目录》收二百九十三种;清北京蒙古车王府所藏子弟书曲本收二百九十七种;而1954年出版的傅惜华所编的《子弟书总目》中,则列四百四十六种,作者三十余人。
 
子弟书作品最早多以抄本流传,乾隆间北京即有张氏开设的书铺“百本堂”(亦称“百本张”),摆摊出售多种子弟书抄本。除此,北京经营此业的,还有别野堂、聚卷堂等。子弟书的唱腔音乐,至今不得稽考。其曲谱仅见百本堂《双韵子弟书工尺谱》抄本,以一炷香式(工尺谱的一种记谱方式)记录,未记板眼,故难以确认。此外,有无名氏所作岔曲《书名》一段,中有“子弟书三眼一板实难学”一句,可为子弟书“一韵纡萦良久”的佐证。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